八月十六的秋分之夜,劉徹領臣民行秋祭大典,祭祀過月神。
劉徹萬萬沒想到,大漢的月神還能當財神用,祭奠的隔便降下天大的福澤。
他收到羽林左監齊山的傳訊,已大致確認項王遺寶的藏匿之處,只是具體地點尚需查探。
劉徹自是欣喜若狂,不枉齊山扮做南陽孔氏的族人,與秭歸項氏周旋,足足花了三年有余,終是有了眉目。
據史籍記載,項羽遣三十萬大軍盜掘秦皇驪山大墓,所獲財寶以三十萬大軍押運,東出函谷關,足足三十仍是未能運完。項羽還曾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返。
驪山大墓,阿旁宮,咸陽宮,秦始皇諸侯時掠奪來的珍寶盡藏于此,卻幾乎被項羽收刮殆盡。
漢高祖劉邦得了江山后,數度嘆息,昔年他先入咸陽,曾在秦宮見過隋侯之珠,泰阿之劍,卞和之玉這三大鎮國之寶。然大漢終只得卞和之玉,即為秦相李斯以和氏璧制成的那枚傳國玉璽,而隋侯之珠與太阿之劍落入項羽之手,再不知所蹤。
韓非子有云和氏之壁,不飾以五采;隋侯之珠,不飾以銀黃,其質其美,物不足以飾。隋侯之珠碩大晶亮,潔白圓潤,光彩奪目,近觀如晶瑩之燭,遠望如海上明月。
泰阿之劍的傳聞更是神奇,甚至有些玄幻。
世人傳言泰阿劍是歐冶子和干將兩大劍師聯手所鑄,兩位大師卻是矢口否認,只因出劍之時,劍已天然鐫刻篆體“泰阿”二字。
古人篤信天道,以此認定泰阿劍乃是柄諸侯威道之劍,早已存在天地間,只是無形、無跡,但是劍氣早已存于天地之間,只等待時機凝聚起來,天時、地利、人和三道歸一,此劍即成。
劉徹不稀罕甚么隋侯之珠,再美好亮麗的寶珠也有光澤褪盡的一,除非那顆寶珠不是珍珠,而是含有放物質的所謂“夜明珠”,那就更要不得了。
他在乎的是泰阿劍,不是為見識甚么玄之又玄的劍氣,而是為其代表的意涵,其重要幾乎等同傳國玉璽。
受命于天,既壽永昌!
大漢也有柄鎮國寶劍,謂之赤霄,乃高祖劉邦在秦末起義時,由鑄劍師打造的青銅劍。劍仿秦劍。秀有花紋、飾有七彩珠、九華玉的寒光bi人、刃如霜雪的寶劍,劍鐫刻兩個篆字赤霄。
高祖斬白蛇、提三尺劍立不世之功,正是用的赤霄劍,故赤霄劍被視為帝道之劍。
赤霄因帝皇而成就,泰阿的本卻既代表帝皇威道,兩者的意義截然不同。
赤霄劍可鎮大漢氣運,泰阿劍和傳國玉璽則可鎮華夏氣運,后世歷朝歷代的帝皇,無不對泰阿劍和傳國玉璽渴求萬分,得此二者,即為受命于天的華夏正統。
劉徹雖不迷信皇朝氣運,但泰阿劍和傳國玉璽皆代表著華夏民族的道統,意義重大。
尤是泰阿之劍,寓意著華夏先人披堅執銳,威服四海,可讓后人銘記祖先的鐵血尚武,切勿再重蹈“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之覆轍!
這柄劍所代表的信念,是需要不斷傳承下去的,亦是劉徹要為煌煌大漢打造的精神脊梁。
劉徹忙是吩咐郎衛以鷂鷹給齊山傳訊,命他不必cāo之過急,力求萬無一失。
隨后,劉徹取出地形圖,分析齊山大致確認的藏寶之處。
荊山!
荊山位于后世的鄂西北,所謂荊山楚源,正因楚人源起于此。
千年前的周成王時,楚先王熊繹獲封子爵,被稱為楚子,遂領族人在此莽荒之地定都,名曰丹陽,位于現下的秭歸東南。
丹陽城據山跨阜周八里,二百八十步,東北兩面悉臨絕澗,西帶亭下,溪南枕大江,崄峭壁,立信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