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間,關中各地因棉麥復種勞累整年的農人終是可以稍歇些時,待來年開雪化再下地勞作,匠人們卻依舊在作坊里忙碌不休,加班加點的趕工。
朝臣們也早預先布置好諸般政務,以便在年節前夕多歇幾,否則待得正朔又得徹底忙碌起來,無暇再多陪伴家人。
唯有大行令竇浚及其屬官有些忙亂,只因皇帝陛下已是詔令東甌王和閩越王,讓他們明歲正朔親自入京朝貢。
現下大漢尚有四個藩屬國,朝鮮,南越,東甌和閩越。
朝鮮和南越已與漢廷徹底反目,藩屬關系已是名存實亡,僅因尚未正式遞呈國書,兩國派駐長安的使臣亦未被驅逐,故在名義上還是臣屬大漢的。
東甌和閩越卻大是不同,自歐復鳴和鄒馀善各自弒兄篡位,分別作了東甌王和閩越王,已遣使重遞國書,承諾向漢廷永世臣服,并將兩國太子盡皆送來長安作為質子,已示誠意。
大漢皇帝劉徹對他們識時務的做法甚是滿意,便在豫章郡和丹陽郡向兩國開放諸多邊市,除卻鐵器,旁的貨物皆準漢商向兩國出售。
歐復鳴和鄒馀善見得大漢皇帝既開邊市,又未在兩郡陳列重兵,曉得大漢是真的無心大動兵戈,滅了東甌和閩越,皆不松了口氣。
近年大漢愈強盛,兵鋒所指,無可匹敵,若真要對兩國出兵,他們除了歸降獻國也沒旁的辦法。
東甌和閩越不似匈奴等北地游牧民族,打不過就能拖家帶口遠遁萬里,兩國緊鄰吳越之地,自古與華夏往來密切,秋戰國及秦末亂世,不少中原百姓為逃避戰禍,紛紛遷徙到兩國地界,與當地部族混居。
數百年下來,本地部族早已紛紛走出山林,不再靠狩獵采集為生,更再非茹毛飲血的山中野人,已然學會刀耕火種,織布裁衣,除了些許古老民俗,旁的幾與漢人無異。
尤是兩國君臣,體內可都混著幾分漢人的骨血,以漢話為官言,讀漢書,書漢隸,著漢服,或許就是后世所謂的文化向心力,甚或是文化入侵了。
匈奴過去也曾數度出現大規模漢化的跡象,只因歷代單于受了中行説等漢的慫恿,竭力用強硬手段遏制匈奴臣民的漢化趨勢,使得匈奴數十年仍只以游牧和劫掠為生,其社會文明的展其實是處于相對停滯狀態的。abc小說網 …¥最快更新
接受大漢的文化影響實是柄雙刃劍,譬如東甌和閩越,儼然已成為農耕之國,又是背靠大海,沒戰略縱深,若是大漢出兵征討,他們除了冒險出海,逃往東鳀,意即后世的臺蛙島,就再沒旁的退路了。
朝鮮國的前車之鑒就擺在眼前,歐復鳴和鄒馀善不傻,既然大漢皇帝詔令他們入京朝貢,還是老老實實奉詔入朝的好。
畢竟大漢雖是鐵血尚武,心心念念要開疆拓土,但漢人極講誠信,惜名聲,從未干出過扣留朝貢藩王之事,大漢皇帝更是丟不起這人的。
歐復鳴和鄒馀善好歹是屬國的藩王,又是前來入京朝貢,掌外夷邦交事的大行府自不宜怠慢。
聞得兩位藩王已啟程前來,大行府的屬官們忙是整葺蠻夷邸,更要騰出不少院落,以便安置隨兩位藩王入京的大批使臣,侍衛乃至侍女。
近年大漢工商繁榮,又屢開邊市,鼓勵與外夷通商,京畿涌入大量胡商及外邦使者,尤以西域人居多。
大漢雖正出兵征討西域諸國,但西域胡商可不管這么些,西域自古小國林立,從未如華夏般大一統過,小國寡民的地界壓根談不上甚么民族認同感。
尤是四海為家的西域行商,往來一趟就是大半年,誰曉得回到西域時會不會就換了君王,他們早已習慣了,換誰做王不是做?
他們甚至還隱隱希望大漢能吞并西域,至少做大漢子民能少繳些商稅,運送貨物進出邊塞也無需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