斥和懲戒,生生替秦王背了暴虐不仁的罪名。
當(dāng)然,前提是屠戮的是炎黃后裔,華夏子民,而非化外蠻夷。
兩位藩王皆是深知這道理,也瞧出這是大漢皇帝對他們的警醒,若是他們再多作拖延,待得大漢平定南越后,怕是就沒耐心再等下去。
正朔大朝,兩大藩王登殿朝賀時,跪請皇帝陛下為兩國正名,兩國愿以越國遺民的身份重入華夏,歸為大漢諸侯國,而非外邦藩屬。
群臣聞言,自是滿殿嘩然。
兩大藩王莫不是嚇瘋了吧?
東甌和閩越兩國好歹是他們祖輩留下的基業(yè),就這般拱手送人,百年之后在九泉之下如何面對列祖列宗啊?
不過仔細想想,兩位藩王此般作為也確是出于無奈,依皇帝陛下的脾性,自是不容他人安睡于臥榻之側(cè)。
東甌和閩越皆與漢境接壤,又無天塹阻隔,若兩國做大,對大漢的威脅比南越大得多,更遑論被關(guān)隘隔絕在外的朝鮮和匈奴。
莫說皇帝陛下對兩國懷有戒心,便連朝臣們也早覺著該尋個由頭出兵收拾兩國。
只是他們?nèi)f萬沒料到,陛下能逼得兩位藩王主動獻國歸附,而非出兵將之攻占乃至誅滅。
越國遺民么?
群臣多是熟讀經(jīng)史,自然曉得越國和于越部族間的關(guān)聯(lián),如今見得東甌和閩越想將祖輩追溯至于越部族,倒也覺著不無不可。
“此乃大事,不可輕言而決,待你等此番返國,與治下臣民細細商討,若真是萬民歸心,下次入京朝貢時,再議不遲。”
劉徹的態(tài)度卻是大出群臣意料之外,并未欣然準(zhǔn)允,只是淡然出言道。
兩大藩王忙是應(yīng)諾,亦未再提及此事。
朝臣們?nèi)暨€瞧不出陛下和兩位藩王早已私下議定此事,那就真是傻到家了。
甚么萬民歸心?
無非是要兩國臣民呈上萬民書,使大漢能得以名正言順的接納東甌和閩越為諸侯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