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六十八年因有閏九月,故大雪節氣過得十余日,方才迎來冬月。
今歲冬月,長安城已是白雪皚皚,寒風刺骨。
農人們皆已種完冬小麥,窩在家中熬冬了,要到各處作坊務工的掌事和工匠們卻還得頂著風雪,每日早出晚歸,為年節前必將爆發的購買潮趕制各式貨物。
他們倒也沒甚么抱怨,在務工的百姓看來,每年歲末愈是忙碌,就能賺到愈多的貲財,近年因著四大商團的影響,其它商賈開設的作坊也逐漸跟著給工匠發放加班費和那甚么年終獎,否則還真留不住那些技藝嫻熟的工匠。
隨著大漢百業愈發興盛,京畿各縣的用工荒尤為嚴重,四大商團又謹遵皇帝陛下諭令,所屬作坊內的匠師乃至工匠大多只雇用漢人,外族奴隸僅能從事較為繁重而無涉技藝的體力勞動。
田氏商團的紡織作坊倒是有用大量外族女奴,但皆屬囚禁性質,做到死都不可踏出作坊半步,更遑論與外人接觸,泄露作坊教授給她們的各項技藝。
大漢雖沒甚么專利保護法,但華夏百姓自古對獨門手藝或秘方本就不缺保密意識,甚么傳兒不傳女,傳內不傳外,可不都是敝帚自珍的么?
故而大漢臣民對四大商團的作法頗是認同,與之有生意來往的商賈更將其各式章程紛紛學了去,蓋因四大商團為從附隨商賈獲得更多輔助,偶爾會低價出售乃至免費教導他們適當的技藝和配方,自也會要求他們不得外泄。
大漢商賈們可不蠢,若是這些技藝讓別家偷了師,那他們還如何抱緊四大商團的大粗腿發家致富?
如此一來,京畿內的漢人工匠數量愈發不足,尤是技藝精湛的匠師吃香得緊,除卻四大商團沒人挖墻角,旁的商賈皆是絞盡腦汁,在留住自家匠師的同時,又想方設法挖來別家匠師。
各處作坊的匠師如此,便連永和豆漿的庖廚亦如此,月例是漲了又漲,且都訂立了長契。
永和豆漿創立至今,已歷經十載光陰。
昔年王富貴與田氏私學的同窗們湊了數百錢,在東市租了個小鋪面,賣豆漿和煎餅果子,僅是想學以致用,稍稍印證私學先生傳授的知識。
現今能弄出如此大的產業,王富貴他們當初是壓根沒想到的。
各類吃食不斷推陳出新,獲取田氏冷飲的獨家售賣權,又通過加盟連鎖的方式大肆吸納各地商賈,現下掛著“永和豆漿”招牌的鋪面已然遍布大漢各郡縣的坊市。
王富貴某日醉酒,曾得意洋洋的宣稱,何處有清河百貨,旁邊必定開有永和豆漿的鋪面。
這是實話,永和豆漿的東家們皆曾在田氏私學受教,懂得跟著四大商團有肉吃的道理,尤是鋪面眾多的清河百貨,其鋪面開到何處,永和豆漿就跟到何處。
清河百貨背景硬,無論在鋪面設在何處坊市,沒人敢來搗亂的,永和豆漿緊挨著設鋪面,自是安逸得緊。
清河百貨派駐各地的諸多掌事們也樂見此事,且不論同是長安鄉親,見面格外親切,至少在永和豆漿能吃到熟悉的美食,畢竟大漢疆域廣袤,各地飲食習慣相差太多,不是每個人都能迅速適應的。
何況來往商賈和趕集百姓有了永和豆漿用膳歇腳,對清河百貨也有不小好處,多少能增加些客流。
創立滿十年之際,永和豆漿再度踏上新臺階。
數月前,王富貴等東家與雍涼乳業簽了長期契約,在永和豆漿的各處鋪面出售多種牛乳制品。
雍涼乳業經過數年發展,其牛乳制品已在京畿各縣獲得了權貴和庶民的一致認可,口碑非常好。
然在其它郡縣卻尚僅能靠清河百貨代售,且銷量不好。
畢竟大漢百姓過往鮮少食用過牛乳,在京畿是經過朝廷的大力宣導,還在長安周報不斷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