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大漢百姓生活愈發富足,朝廷又屢屢頒布調降丁口稅等相關政令以鼓勵生育,各郡縣迎來的嬰兒潮估摸將會持續好些年。
在推進工業化的進程中,所謂人口紅利非是僅為精壯勞動力,且需要相應的勞動技能,至少不能是目不識丁的文盲。
這般年月,想在民間大規模對成年百姓掃盲是難以做到的,普及基礎教育還得從娃娃抓起。
倉促間想普及基礎教育也非易事,后世華夏的希望小學搞了數十年,偏鄉僻壤還是有許多孩子被迫輟學。
師資力量,教育資源,皆是嚴重不足的,不可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公平分配,在后世華夏如此,在現今大漢更是如此。
冷冰冰的殘酷現實,不為人的意志而有所轉移。
心急吃不了熱豆腐,辦學之事還得先緩緩試行,再逐步大范圍推廣。
七月間,太常卿劉買當殿進諫,請陛下準允太常府文教司在京畿各縣輔助當地官府創辦蒙館,廣納六歲至十二歲的孩童,教授蒙學,為其開蒙。
漢人的年歲皆指以每歲年首為基準的虛歲,故六歲至十二歲則約莫等同后世四周歲到十周歲,前文有提到,不贅述了。
劉買提出官辦蒙學,自是劉徹私下與他商議過的,類似后世的小學卻又有較大不同,六歲及十二歲乃入學年齡,卻無甚么畢業之說,直到學完蒙課,或學到十五束發成丁,能不能完成學業就看學子自身的天賦和努力了。
教授的蒙學是經過文教司多次研擬修訂的,正常智力的孩童用三四年光景應能學完,能初步識文斷句。
畢竟這官辦蒙學沒設甚么美術課和體育課,僅設文言與術數兩科,附帶教授忠君愛國思想的少許禮教課程,學子又非后世嬌滴滴的小皇帝小公主,學習態度應是很端正的,不說鑿壁偷光,懸梁刺股,好歹大多是會刻苦用心的。
三四年的光景,學到的知識量不會比后世的六年小學教育少,頂多因封建觀念限制,知識面稍稍偏窄些罷了,但或許會學得更深。
劉徹也沒想讓大漢的娃娃們人人學會吟詩作賦,能讀書識字就行,起碼長大后能看懂作坊里的章程和街上賣的報紙吧。
太常卿劉買提出諫言后,大農令東郭咸陽的臉色就跟屎尿褲襠般難看。
一旦官辦蒙學,國庫又得大出血,還必得是連年的持續性失血,公帑的虧空太過嚴重,如何填補?
雖說僅在京畿各縣施行,尚未推廣至大漢各郡縣,但要曉得京畿乃是整個大漢人口最稠密也是最富庶的區域,光長安城及泬西邑就已逼近六十萬軍民,待塬南邑興建完成,長安周邊人口必迅速暴增至百余萬。
京畿三輔攏共五十三處縣邑,且皆是人口稠密的大縣及城郭,包含散居各處鄉間村里的百姓及駐軍在內,將近五百萬的冊籍總人口……奴隸子弟不可能得入蒙學,就不將奴隸數量計算在內了。
近年京畿百姓手頭富余得緊,家中婆娘是玩命生孩子,這五百萬人口里,尚未成丁的孩童近愈三成,高達百余萬啊!
這是要瘋么?
東郭咸陽滿臉焦急的起身出列,向高居御座的皇帝劉徹躬了躬身,便是向滿殿群臣細算所需花銷,無疑是極為不贊同大舉官辦蒙學的。
劉徹倒是沒惱怒,朝堂有不同意見是好事,朝臣勇于各抒己見更是大大的好事。
東郭咸陽見得陛下頻頻頜首,臣僚們也大多頗是認同,心下有了底氣。
他朝太常卿劉買拱手,問出最關鍵的議題“敢問太常卿,這官辦蒙學是只準男兒入學還是男女皆入學?”
劉買微是揚眉,亦拱手道“昔年太皇太后開創女學時,曾言女子也需學禮學文,不學文何以言,不學禮何以立?女子雖鮮有入仕為官的先例,然其負有相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