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室實業的施工品質確是上佳。
江都王劉非擇日朝服登殿,向皇帝陛下復命。
皇帝劉徹龍顏大悅,當殿敕封劉非為“賢王”,大漢天子封的“賢王”,自不似匈奴的左右賢王,而是以“賢”為號,活著是封號,死了還能用作謚號。
莫以為早早得了謚號不吉利,歷朝歷代能以“賢”為謚號的王侯,掰著手指都能數出來。
況且皇帝陛下言明,“賢王”劉非位列諸王之上,可劍履上殿,與大長公主及梁王同。即便是皇子劉沐,堂堂的沐王殿下,也無此殊榮,在未得冊儲君之前,遇著劉非這皇叔也得見拜。
正因此舉,劉非真正奠定了在劉氏諸王中的超然地位,尤是梁王劉武近年多是深居簡出,鮮少過問宗親族務,即便梁王嗣子劉買已身為太常卿,然唯有劉買日后得襲梁王位,且再遷任宗正卿,或能與劉非并列。
劉非樂得眉開眼笑,群臣恭賀連連之余,卻也不免覺著陛下還真是大度,難道就不憂心江都王賢名遠播,聲威愈重后,生出甚么不該有的心思么?
劉徹心下卻是暗笑,朝臣們之所以如此訝異,無非是見識太少,實是延續兩千余年分封制桎梏了他們的思想。
漢代的郡國制是郡縣制和分封制的雜糅,終將會逐步演化為真正的郡縣制,別說劉非這“賢王”,便是小劉沐的“沐王”,甚至更早的牧丘候和順候,皆是劉徹刻意為之。
隨著推恩令的頒布,大漢王侯的現有封邑會被不斷裂解,將來封的王侯也不會再賜下封邑了,那還稱甚么江都王,趙王,魯王……索性尋合宜時機改稱賢王,忠王,勇王,將分封制早些掃入歷史的塵埃中。
劉徹倒不是想著子子孫孫傳承帝業,來個千秋萬載,華夏大一統是大勢所趨,不管未來是誰當家做主,甚或是推翻皇朝帝制,搞甚么滋油皿豬,總之意圖分裂華夏的屑小奸佞就該抄家夷族!
劉徹身為帝皇,就該盡快將華夏捏把捏把,黏得牢牢的,免得像強大無比的羅馬帝國般頃刻分裂坍塌,最終湮滅不見。
誠然,史上的華夏是好好傳承下去了,然劉徹現今在大漢推進工業化,天曉得公知憤青們會否提早出現,還有可怕的圣母表。
堡壘往往是從內部被攻破的,還是要未雨綢繆,努力提升華夏百姓和漢民族的凝聚力,免得有不肖子孫搞思潮,搞運動,把好端端的民族搞得四分五裂啊!
貌似又有些犯忌諱,然作者君不吐不快,為之奈何?
三伏將至,嘉獎完治河的有功之臣,劉徹便是領著妻兒提前跑南山河谷避暑去也。
皇帝陛下提前數日離京,朝臣們倒也沒甚么非議,仍是按部就班的在中央官署處理政務,如今大漢四海升平,著實沒甚么軍政要事非得奏請陛下圣裁的。
太上皇劉啟更是早就跑渭北甘泉宮避暑去了,估摸著要到明歲開春才會擺駕回京,主要是近年不知是何緣故,長安的盛夏愈發悶熱,酷暑著實難熬得緊。
劉徹翻閱過不少史籍,曉得未來數年大漢仍會是風調雨順,想來還是因華夏此時正處于溫暖期,平均氣溫仍在攀升的緣故。只要不鬧旱災,他這皇帝也就無需太過杞人憂天了,氣溫高有氣溫高的好處,尤是對于以普及麥棉復種的關中郡縣,農作物多些日照是大好事。
大農令東郭咸陽卻沒那般悠閑,皇室實業已然完成治河工程,接下來數年朝廷就不會再大舉治河了,還得靠沿河各郡縣的官府維護河段,每歲清淤固堤。
大農府掌著國庫,自是要為各地官府調撥相應的治河款項,皇帝劉徹也曉得大農府的執掌太過龐雜,在離京避暑前,特意諭令大農府增設水利司,分掌江河百川的防洪、灌溉、航運等除害興利諸事。
掌水利之事乃是肥差,眼饞官缺的世家權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