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七十五年,五月。
皇子劉沐在沐邑停留小半月后,終是心滿意足的前往最終目的地圁陰城巡視,他的行程之所以略顯拖沓,蓋因到得圁陰城后,他及一眾王侯子嗣是要參加暑訓(xùn)的,只怕再無法痛快放肆的玩耍了。
皇帝劉徹雖像滿足自家傻兒子出游的愿望,卻也是有基本原則的,劉氏子弟每歲的暑訓(xùn)可不能免,用了數(shù)年形成的規(guī)矩不能輕易破例。
該玩的時候讓他們玩得痛快,該操練的時候就要狠狠的操練,對男孩子的教育,不狠些是不行的。
劉沐出行前,也是向皇帝老爹應(yīng)諾了的,將今歲的三伏暑訓(xùn)延長為兩個月,從五月初五端陽開訓(xùn),至七月初二末伏結(jié)訓(xùn)。
經(jīng)過劉徹多年來的言傳身教,小劉沐早已認(rèn)清,作為堂堂男兒,想要得到,必得有所付出,即便他身為皇子,身為諸侯王,也沒甚么是“理應(yīng)”歸他所有的。
便連自家那不靠譜的母后,昔年為能孕育出他這皇兒,也是吃了天大的苦頭,對此皇帝老爹亦向他坦言過的,故他心里實(shí)也不似表面般不待見母后,只是自幼和她吵鬧慣了,拉不下臉來做甚么“母慈子孝”的事,免得反遭那沒心沒肺的母后調(diào)笑。
總之,隨著小劉沐年歲漸長,有所成長的非止身體,心智也愈發(fā)成熟了,只是唯有皇帝劉徹能察覺到他的變化,皇后阿嬌卻尚將他當(dāng)小屁孩看待著。
正因如此,皇帝劉徹此番不但主動提出讓小劉沐外出巡游,更是賜了他柄寶劍,不再似他自幼耍弄的未開鋒大劍,而是真能斷骨碎金的三尺大劍,名曰巨闕。
在后世,巨闕劍或許不似十大名劍般世人皆知,然卻是大漢現(xiàn)今存有的最珍貴的兩柄寶劍之一。
赤霄劍乃帝道之劍,由大漢帝皇代代傳承,至今擺在未央宮的宣室殿,小劉沐遠(yuǎn)遠(yuǎn)沒有觸碰的資格。
巨闕劍為春秋時期鑄劍名師歐冶子所鑄,鈍而厚重,卻是堅硬無比,可劈銅釜,絕鐵礪,胥中決如粢米,故曰巨闕。
便連劉徹這穿越而來的雙料碩士,也沒能真正弄清巨闕劍的金屬成分,只是猜測或許真如史籍所述,歐冶子鑄造巨闕劍時是用了“天外隕鐵”的,否則依照先秦的冶金工藝,怎么能弄出比現(xiàn)今大漢鋼鐵還堅硬的合金大劍。
相較尋常的三尺青鋒,巨闕劍確是堪稱大劍和重劍,據(jù)傳歐冶子終生所鑄之劍皆為吹毛斷發(fā)的絕世利刃,唯獨(dú)巨闕劍未曾礪刃開鋒,反似戰(zhàn)刀般以斬劈見長,用劍之人的氣力若是足夠,天下再無寶劍敢與之交刃,故亦號為“霸道之劍”。
小劉沐自幼揮慣了他那柄大寶劍,雖才虛年九歲,雙手握力已然不小,且他的脾性不適合用狹長刺劍,更不適合學(xué)刺削類的劍術(shù),雖說單手舞動巨闕劍尚稍顯勉強(qiáng),然雙手握劍卻已能耍得有模有樣了,畢竟過往數(shù)年的那大寶劍不是白耍的。
加之他身量頗高,已近愈六尺(漢尺),接近一米四的樣子,即便放在后世周年八歲的孩童中,也算是少見的高個子,要雙手舞動三尺巨闕并不難。
然而,沐王殿下此番出巡時,終日將巨闕劍斜背在背上,就不免顯得有些奇葩了。
劉沐自個也沒辦法,巨闕劍太過厚重,不可能似刺劍般懸掛在腰間,且依著他的霸道脾性,如巨闕劍此等重寶是不會準(zhǔn)允旁人觸碰的,有了心愛的巨闕劍,他也不屑再去用旁的利劍。
大漢貴胄出門不佩劍,那像話么?
莫說武將,便是文臣,甚至是恩師袁盎那等年邁體衰的元老,腰間都是會佩劍的。
這就是鐵血尚武的大漢!
出門不佩劍,身為天家子的劉沐丟不起這人!
哪怕巨闕劍背起來再別扭,背起來再累,也得劍不離身,走路背著,騎馬負(fù)著,睡覺摟著。
這,就是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