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將至,廣泛實行棉麥復種農藝的關中郡縣已盡數完成小麥收割,棉花都已重下大半,巴蜀和中原的粟米亦將迎來大豐收。
大農令東郭咸陽真是愁得坐立不安,百姓每歲種出那么多糧食,各處官倉皆是陳糧未清,新糧又入,這特么是要瘋啊!
皇帝劉徹也曉得長此以往于國不利,便是急召賢王劉非入宮,商議此事。
劉非因治河大功,得封賢王之名,取代了原本江都王的名頭,位列劉氏諸侯王之首,位秩比皇叔梁王劉武都要高,既是享盡尊榮,自須為君分憂。
十月初一,祭祖節。
皇帝劉徹領著太子劉沐前往西郊太廟祭奠先祖,劉氏王侯皆是隨行。祭祀大典行罷,皇帝擺駕回宮,擺宮宴饗以宗親,又留劉氏諸王徹夜深談。
翌日,賢王劉非登殿面圣,請準獻國于朝!
皇帝準允!
隔日,符節令李福當殿宣讀尚領兵在外的廣川王劉越和膠東王劉寄呈回的奏章,請準獻國于朝!
皇帝準允!
再隔日,其余七位大漢親王連同梁王劉武,代王劉登皆登殿面圣,請準獻國于朝!
皇帝準允!
魯國,江都國,長沙國,趙國,膠西國,中山國,廣川國,膠東國,清河國常山國,梁國,代國,十二大諸侯國的轄地囊括函谷關以東的小半大漢疆土,分布在大江大河中下游最富饒的地域。
朝廷雖已“代管”多年,然大漢臣民從未想過他們會被“除國”,蓋因這十二位諸侯王乃是血緣最近的天家至親,即便要皇帝要削藩,最先削的也是那些“遠親”。
然此番皇帝陛下顯是圣意已決,雖非是真正除國,卻依著昔年齊王獻國時的前例,僅保留國名,留下其國都為十二大諸侯王名義上的食邑,旁的封地皆是正式收回,該重劃郡縣的就重劃,沒有半分拖沓,更沒惺惺作態的推拒。
一時間,大漢朝野震撼!
不少臣民心懷惴惴,唯恐皇帝此等昭然若揭的削藩之舉會招致諸多王侯的強烈反彈,引發如昔年吳楚之亂般的大規模謀反。
然余下劉氏諸王的動作更是大出世人預料,短短數日內,近愈二十位諸侯王皆上奏皇帝,請準獻國于朝。
皇帝陛下自是順水推舟的盡皆準允,卻是半句沒提如何補償他們。
世家權貴們正自咋舌,覺著皇帝的吃相未免太過難看,卻是被又一則勁爆消息生生砸懵了。
俚語有言,新官上任三把火。
陳誠剛除大農府商部少卿之職,改任太子詹事,便即燒了第一把熊熊烈火。
太子詹事府正式設立名為帝國金融的產業,且以所謂“并購”的方式,出貲百萬金購得皇室實業旗下包括皇親創投和諸多錢莊在內的金融產業。
皇室實業的主事者劉非隨即公告世人,皇室實業從此再不涉足金融產業!
太子劉沐才虛年九歲,從何得來百萬金的巨貲?
融資!
二十余位諸侯王共同集資,共同劃分帝國金融的份例,且是共同擬定死契,帝國金融的份子今后不得再對外增發,只能由劉氏諸王的子嗣繼承,傳兒不傳女,且不得轉售他人,
若有諸侯王絕嗣,其份例將被收回,劃分給其余諸侯王,以彌補新晉王爵攤薄的份例,再說明白些,無疑是避免皇帝日后再誕下皇子,封了王爵,也會得賜帝國金融的份例,難免要攤薄現今諸王所占的份額。
皇帝劉徹更是親書旨意,著宗正卿劉增定劉氏宗制,今后敕封諸侯王時,不得再多賜封地食邑,而以帝國金融的份例代之,皇子亦然。
此份圣旨,后世史家皆稱為“王爵虛置詔”,將之視為大漢從郡國并舉制正式邁入郡縣制的重要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