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家權貴們這才知曉,大漢天家又要吃獨食了,然他們也無可奈何,畢竟這帝國金融的準入門檻太高,便連劉氏列候都夠不到,頭上不頂個王爵,壓根沒資格沾上邊。
少府錢莊,帝國金融旗下的帝國錢莊,田氏和竇氏兩大外戚牽頭,諸多世家大族乃至豪商巨賈皆有入股的百業錢莊,成為大漢朝的三大錢莊,雖不似朝廷的中央錢莊般擁有鑄幣權,其金融觸角卻已遍及大漢境的各行各業,甚至跟隨著漢軍的征途,向境外迅猛擴張。
正因有百業錢莊的存在,帝國金融的成立才不至引發太多非議,畢竟大漢天家也憂心諸多世家大族會因眼饞而太過怨忿。
雖說陳誠出身少府陳氏,出任太子詹事也是為日后接任少府卿做準備,然帝國金融是和少府產業完脫離的,若是日后太子劉沐登基為帝,這帝國金融也絕不會并入少府,而是繼續留給將來的儲君和諸位皇子。
皇帝劉徹昔年身為太子時,就曾為府庫無錢而犯愁,他是能自己搗鼓產業掙錢,卻不指望后代子孫都有這等本事。
皇帝有少府,皇后有長秋府,長樂宮里住著的太上皇和太后有長信府,旗下產業眾多,方能過得舒坦,相較之下,太子詹事府非是固定存在的,所以向來沒甚么產業。
太子每歲四千二百石的秩俸,約合四十萬錢,區區四十金,逢年過節打賞宮人都是不夠的,得靠天家長輩們時常賞賜貼補才行,為避免今后再出現太子因錢緊而收受臣屬“孝敬”的困窘局面,確實該讓其有些額外的收入來源。
再苦不能苦孩子嘛!
當然,最主要的還是以此安撫劉氏諸王,讓他們甘愿獻出大部分封地,為朝廷將要推進的江南大開發除卻后顧之憂。
沒錯,開發江南!
唐朝往后的歷朝歷代,皆以江南為天下糧倉,劉徹治下的大漢雖是糧食產量過剩,但并不意味著要擱置對江南的大舉開發。
地域開發要因地制宜,除卻化工和冶金等基礎工業,劉徹并不打算將來在江南搞甚么重工業,地肥水美的大江南還是要以農業為主的,并借此減少關中郡縣的糧食種植畝數。
他沒打算在大漢強推后世美帝的農業模式,且不說大漢離農業機械化還差得遠,單論那集約密集型的大農莊模式,在后世也是利弊參半的,面臨著極為嚴峻的考驗。
大面積種植單一作物雖可極大的提高耕作和收獲效率,實則卻是非可持續性農業,非但會造成嚴重的地力下降和土壤流失,更極易破壞當地的農業生態,衍化出所謂的超級害蟲,爆發大規模蟲災。
大漢現下的農業前景遠較后世華夏要好,關中仍是植被茂盛的天府之地,再加上物產豐饒的巴蜀和中原,足以養活剛接近七千萬的大漢臣民,關中的小麥種植畝數必須控制住。
大江南,諸越之地,燕北,遼東,四大地域尚有待開發,若無甚大規模天災,就算大漢百姓玩命生孩子,百八十年內應是無須為糧食產量發愁的。
如今長安太倉和各郡縣常平倉儲滿存糧,倉廩興建的速度已然不足吸納每歲入糴新米,大農府平準司要企穩市面糧價,著實承擔著不小的壓力。
若朝廷想在大江南地域進一步發展農墾,那就不能再大量耕作主要的糧食作物,否則不出三年,大漢境內的糧價勢必徹底崩盤。
谷賤傷農啊!
大漢群臣可不是目光短淺的庸才,尤是能位列朝堂的重臣們,可都是精明似鬼的,他們出身的世家大族又擁有大片田畝,自也不愿見得糧價崩跌。
近年來,漢廷各府署乃至地方官府皆已逐步形成較為完善的預算收支體系,朝臣們對各類預算皆是爭論得面紅耳赤,唯獨對大農府平準司,端是要錢給錢,要人給人,可不就是怕糧價下跌,影響到大地主們的利益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