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格說來,雍縣至灞西高原的這四百余里鋼軌馳道并非是大漢首條真正意義的鐵道,上郡圁陰城的短距離鋼軌和火車早已運行了六年有余,只不過距離很短,又因圁陰城乃是大河水師駐地,尋常百姓難以靠近,故真正曉得有火車存在的大漢臣民并不多。
昔年劉沐尚未得冊太子時,諸多在宮邸學舍就學的劉氏王侯子嗣曾隨他巡視圁陰,親眼見識過真正的火車,更得以乘坐過了,此時聞得長安周邊也將有火車通行,雖未覺得太過驚奇,卻仍是興致勃勃的。
正因有了多年經驗積累,且大漢現今的蒸汽機乃是功效比較高的高壓蒸汽輪機,故不斷改進后的火車速度比最早期試制時快了不少。
在前些天的試運行時,掛載了足足十節貨運車列,空車時每個時辰約莫能行駛五十里,滿載石炭時每個時辰會降到二十余里。
四百余里的鐵道,滿載的火車要行駛程得花費將近二十個時辰,若加上在沿途站點停靠加水的時間,將將就是兩天,因著是單向軌道,故為提升貨運效率,朝廷特意在這條鐵道的中段設置了中轉站點,采取兩車列,四車頭,雙向對開的運行方式。
精銳戰馬若是力奔馳,每個時辰多是能跑百余里,然若是長途奔馳,即便不惜馬力,半日內的平均馬速會降到每個時辰六十至八十里,若是力跑上一日功夫……再好的馬也要跑得口吐白沫,活活累死了。
頂好的純血馬,在平坦開闊的地勢下,日行千里或許有可能做到,但真實情況下幾乎沒有人會去嘗試的,那些八百里加急乃至萬里加急的奏報,驛卒或將士們是要不斷在驛站換馬的,所謂五里設一郵、十里設一亭、三十里設一驛,秦漢兩朝耗費重金打造了如此完善的驛站系統,正是為了加快境內重要訊息的傳遞速度。
滿載石炭的十節車列,載重近愈萬鈞,采兩列對開,則兩日可往灞西電站運送萬鈞優質石炭,換了人力和畜力車駕,那幾乎是難以想象的。
然皇帝劉徹對此還是不太滿意的,卻也暫時只能將就著了。
后世的小型火電站,依照其裝機容量和發電量,每日耗煤約莫在五百至三千噸左右,皇帝劉徹估摸著依這條鐵道現今的運力,若不出甚么大故障,平均下來每日能為灞西電站的優質石炭撐死不過五十噸。
灞西電站的發電機組燃煤利用率太低,用五十噸煤能發出五萬千瓦的電量就該謝天謝地了。
現今灞西高原已有五十臺中小型燃煤發電機投入運轉發電,額定輸出功率皆為萬瓦,依著這些中小型發電機每日的額定發電量,五十噸優質石炭能支撐起兩百臺類似的發電機。
然灞西電站尚有五十臺相同的發電機已在不斷試運行,若無意外,很快也能投入運轉了。
況且帝國科學院的博士和匠師們正在力試制十萬瓦的“大型”發電機,所需的高壓蒸汽輪機已交由少府諸冶監開始冶鑄制造了,一旦試制成功且可投入實用,那每日送來的五十噸優質石炭就未必夠用了。
基建工程,尤是跨時代的基建工程,在短期內往往是難以從中獲取足夠收益的,乍一看是憑白耗費民脂民膏,然若將眼光放長遠,卻又不得不建。
“東郭愛卿啊,接下來數年多想想如何為國庫開源節流,若能再籌措出個百余萬金,不妨將這條鐵道加鋪成雙軌啊。”
皇帝劉徹如是道,倒是慶幸自個有先見之名,讓筑路匠師們在規劃時刻意加寬路基,為日后額外加鋪鋼軌預留了位置。
大農令東郭咸陽聞言,只覺心肝陣陣抽痛,當家才知柴米貴,掌著國庫收支的他每每遇著這類耗貲頗巨的大工程,都要東挪西湊,實在是不得輕省啊。
百萬金!
饒是逐年增加的軍費,今歲也不過將將六十萬金,陛下張口就是百萬金,這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