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夏之所以被漢廷視若禁臠,乃因在現今局勢下,其獨特的地理位置遠非簡單的商貿中轉地,相較于巴克特里亞,大夏真正的地理優勢在于“等距”。
巽加國都華氏城,安息國都泰西封,大漢邊郡敦煌,距大夏皆近愈四千里,且媯水中下游地勢平坦,水草豐沛,輪駐敦煌的羌騎和胡騎校營每歲西巡大夏,可同時震懾安息與巽加,亦牢牢扼住中亞咽喉,進而將大漢的影響力輻射西亞及南亞。
數年前,大漢兩位親王統率的十余萬漢騎正是以大夏為橋頭堡,糧草兵械源源不斷的經由西域諸國送抵大夏,支撐著漢軍南征巽加,西討安息,最終迫使兩國皆遣使求和。
當今之世,安息和巽加皆可稱為強國,然兩國之“強”卻有所不同。
帕提亞人驍勇善戰,立國后不斷對外用兵,短短百余年便已從游牧部族發展成毋庸置疑的西亞霸主,其疆域比大漢也小不了多少,要曉得,安息的屬民不過六百余萬,而大漢現今冊籍在簿的臣民已然超過六千萬了。
巽加王朝的屬民倒是不少,四大種姓加上賤民,約莫得有三千余萬,乃是僅次于大漢的人口大國。
然在種姓制度的制約下,賤民被四大種姓視為“不可接觸的污穢”,是不得入伍從軍的,加之歷代身毒霸主似乎都頗為安于現狀,對中亞和西亞沒太大的覬覦之心,一脈相承的巽加王朝亦如此,故巽加雖是兵員眾多,然若真論及戰力,與常年征戰的安息軍隊存在著極為明顯的差距。
蟻多咬死象,昔年馬其頓大帝亞歷山大也是拿當時的孔雀王朝沒太大辦法,本打算先在中亞和旁遮普地區設立些駐軍地,他日可作為在征身毒的橋頭堡,鈍刀子割肉般的層層推進。
不得不說,此等戰略還是較為靠譜的,只可惜亞歷山大大帝英年早逝,雖是“ca and sa”,卻終歸沒能“ner”,反倒是馬其頓帝國大廈傾頹,瞬間分崩離析,最終淪落為羅馬共和國的小小行省。
巽加王朝取孔雀王朝而代之,其國力卻是遠不如孔雀王朝,非但再無法掌控西北部的旁遮普地區,身毒中部的百乘人更是悍然裂土立國,北面的巴克特里亞王國又雄踞中亞及身毒西北,好不容易等到巴克特里亞王國分裂衰落,安息帝國又大肆東擴,占據了印度河平原的大片地域,疆域直抵阿拉伯海。
若非有印度沙漠的阻隔,指不定帕提亞人早已繼續從帝國的東南方開疆拓土,侵入巽加王朝腹地攻城掠地了。
正因如此,巽加王朝可有效掌控的疆域遠不如孔雀王朝廣袤,尚不足安息帝國的一半,更遑論與轄地萬里的大漢相比了。
安息兵強馬壯,巽加兵卒眾多,實是各有所長,漢廷較為防備侵略性強的安息,至于巽加王朝,曾任大將軍的膠東王劉寄如是道“巽加雖是兵多,卻不善戰,猶如體態臃腫之人,窒礙而難行,若其國出兵遠征,只須襲擾其糧道,其軍必潰而盡歿矣。”
太尉府諸將皆深以為然,漢軍想征服巽加王朝雖非易事,卻也絲毫不懼巽加軍伍,尤是在巽加境外,在興都庫什山脈以北的媯水中下游平原。
漢軍真正防備的,還是野心勃勃且驍勇善戰的帕提亞人,是與大夏直接接壤的安息帝國,這正是漢廷看重大夏更甚于巴克特里亞的主因。
漢廷對巽加和安息的重視程度,亦可從趙王劉彭祖對兩國王儲的態度看得清清楚楚。
泰西封與華氏城到藍市城的距離相差不大,巽加王儲普林達卡比安息王儲弗拉特斯早啟程半月有余,饒是途中要穿越興都庫什山脈,卻提早數日抵達藍市城。
趙王劉彭祖卻硬是拖著不接普林達卡的拜帖,足足將他晾了數日,待得安息王儲弗拉特斯亦是抵達,且也遣人送來拜帖,劉彭祖才在下榻的耀陽客棧同時設宴延請兩國王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