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申明又被封了兩章,寫不下,不敢寫,可能要恢復兩天,不想騙訂閱,自己覺得這章寫得不好,可跳過!)
陽春三月,柳絮飛白。
八水繞長安,蕩蕩分流,相背而異態,陽春時節若要觀柳,以灞水兩岸景致最佳,輕舸泛舟固是愜意雅致,從灞西高原俯瞰遠景卻更能體味山川秀美。
昔年高祖劉邦尚為漢王,屯兵灞上與楚軍對峙,險些在鴻門宴上丟了性命,歷代漢帝每每巡視灞上,皆不免駐足遠眺新豐鴻門,感嘆高祖得國不易。
灞上大營,早先為細柳營駐地,劉徹登基為帝后重整軍制,以五大精銳騎營戍衛京畿,細柳騎營駐地遷往渭水北畔,作為帝都東門戶的灞西高原則改由虎賁騎營戍守,進駐了灞上大營。
大漢擁百萬雄師,論及正面迎敵的實際戰力,現今無出虎賁之右者,畢竟郎衛和羽林衛的職守駁雜,沖鋒陷陣確非其強項。
虎賁雖位列五大精銳騎營,然世人皆知虎賁乃皇帝陛下親手創立的嫡系軍伍,在漢軍中的獨特地位便連戰功彪炳的細柳騎營都稍遜些許,不少臣民仍習慣將之稱為虎賁衛,而非虎賁騎營,視之為天子親軍。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
虎賁成軍已有二十載,征募兵員皆為十五至二十歲的良家子,最早的虎賁衛們多已年近四旬,能活到今日且尚在軍中者,多已升任將官。
漢軍早已形成慣例,精銳軍伍中那些無將帥之才卻忠勇剽悍的軍士皆會在年滿三十后遷調為禁衛,過上相對安穩的生活,待其正式退伍后,仍能領取優渥的糧餉,無甚后顧之憂。
多年來,漢軍連戰連捷,鮮少出現重大的將士傷亡,且對軍眷給予特殊優待,傷亡撫恤亦極高,故軍中遺孤的數量大為減少,加之各地慈濟觀在長秋基金的支撐下,對當地的鰥寡孤獨者進行扶助,不但將流落街頭的孤兒帶回養育,凡虛年六歲至十五歲者還會送去當地官學免費就讀。
如此一來,羽林衛也不再如早先般只收虛年十二至十五的軍中遺孤,五大精銳騎營的適齡老兵也就成了羽林衛的主要兵源,尤是出身虎賁衛的老兵最為吃香,非但羽林衛想要人,京衛五營亦是每歲向太尉府申報大批調令。
年過三旬的老兵,身體素質雖已開始走下坡路,然其豐富的實戰經驗和多年磨礪出的殺伐果敢卻非尋常的年輕軍士可比。
馬嶼,虎賁衛的主掌仆射,早因戰功彪炳敕封關內候,卻向來是晉爵不加官,任虎賁校尉近愈二十載,壓根不曾挪窩,昔年手下現今有不少比他官秩更高,尤是李當戶以官居京尉,位列諸卿。
饒是如此,滿朝文武卻也無人敢輕視與他,他自身更是無半分怨忿,虎賁校尉的官秩雖不算高,然在皇權時代,官位高低哪有皇帝的信重來得重要?
驃騎將軍程不識年事漸高,太尉郅都須得參與政務,平時并不親自掌軍,待得程不識卸甲告老,秩比三公的驃騎將軍之位十有會由馬嶼接任。
越級拔擢?
朝堂和軍中皆不會有此非議,無論是戰功還是資歷,馬嶼皆是最合宜的繼任人選,或許驃騎將軍還未必是他軍旅生涯的至高點,畢竟太尉郅都歲數也不小。
文武百官從未將馬嶼當做尋常的騎營校尉看待,王侯勛貴亦不敢輕慢與他,馬嶼向來嚴以律己,謹守分際,平日鮮少與旁的權貴往來,對他們府上的親眷更是不甚熟識。
今日馬嶼率營中諸將巡查防務時,碰巧遇著一個擅闖灞上禁區之人,按說倒也不是甚么大事,虎賁騎營雖駐守灞西高原,卻不可能將之完圈禁,不準百姓通行,然這人非但女扮男裝,且刻意避開負責巡衛的騎隊到得灞上大營附近,這就有重大嫌疑了,自是要押回營中細細盤問。
“賢王府的翁主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