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征臣終歸是女兒身,不宜長久羈押在軍營中,且為天家顏面及她的聲譽,此事不可讓太多人知曉。
皇帝劉徹下了手諭,讓馬嶼去尋宗正卿劉,將她秘密押往宗正府等待處置。
待得馬嶼告退而去,太子劉沐再忍不住,出言替族姊向父皇求情。
劉徹抬眸看他,盡數(shù)摒退了殿內(nèi)宮人,突是出言問道“可知朕為何將此事交辦于你?”
“兒臣愚鈍……是兒臣辦事不利,還望父皇責(zé)罰。”
劉沐脾氣雖犟,但向來不會強辯委過,有錯就認(rèn)。
劉徹鳳眸半闔,復(fù)又道“身為儲君者,在朝堂培植羽翼固是大忌,然若因噎廢食,不早些收攬人心,備下些得力的人手,待你日后繼位,又如何得有臂助,穩(wěn)固朝堂社稷?”
劉沐訝異的瞪大雙眼,忙是道“父皇春秋鼎盛,萬壽無疆,兒臣萬萬不敢……”
“愚蠢!”
劉徹劍眉微揚,沉聲呵斥道“帝皇與尋常百姓有何不同,皆有生老病死,長命百歲已屬不易,遑論萬壽無疆,況且人有旦夕禍福,朕雖體魄強健,然難保無有急癥,有道是病來如山崩,指不定甚么時候就見了閻王。”
“……”
劉沐雖知自家父皇私下言談向來百無禁忌,然突是聞得父皇這般“咒己”,真是不敢接話。
“你自幼脾性莽直,不擅鉆營算計,若不早些收攬得力僚屬,將來如何承繼漢室基業(yè)?”
劉徹真真為自家傻兒子操碎了心,歷朝歷代的帝皇多是忌憚儲君野心培植黨羽,偏生自家傻兒子壓根就沒這類的想法和意識,這未必是好事。
新帝登基時若無得力臂助,勢單力薄時就只能倚重元老重臣,甚至是先帝特意指定的輔政大臣,極易大權(quán)旁落。
現(xiàn)今的大漢朝堂及軍伍中,諸多公卿將相皆為劉徹親手栽培扶持的,他們的身家利益都寄托在劉徹身上,真正效忠的對象是劉徹而非漢室。
莫要說甚么“朕即國家”的堂皇大義,有道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久居高位的元老重臣在新帝登基時多是不肯放棄既得利益的。
張騫,公孫賀,李當(dāng)戶,東郭咸陽,孔僅……
若是劉徹突然暴斃,劉沐如何鎮(zhèn)得住他們?
或許他們會盡心輔佐劉沐,然劉沐想要如現(xiàn)今劉徹對其如指臂使,無疑是難上加難了。
劉徹的威望實在太高,繼任之君甚是難為。
大漢臣民對劉徹的瘋狂個人崇拜,實乃不小的隱患,不得不及早重視。
他日劉沐繼承帝位,依著他的脾性和城府,怕是要如史上漢武帝般急著掌權(quán)親政,直接硬剛元老重臣的,若無所謂的從龍之臣倚為臂助,必會引得朝局動蕩。
劉徹雖是而立之年,或許尚能活大半輩子,然有鑒于自家兒子的心性,他并不打算在帝位上賴到死,待得年老力衰,還是該學(xué)著自家父皇般提早禪位,助他掌握朝堂,扶他坐穩(wěn)帝位。
說實話,能將治下大漢發(fā)展到現(xiàn)今的高度,劉徹已無愧華夏先人和大漢臣民了,無須再追求甚么豐功偉業(yè)和歷史定位,反是覺著每日困守宮中太過乏味無趣。
上朝,批閱奏章,策議軍政,日復(fù)一日,年復(fù)一年。
劉徹身為穿越眾,在這沒有電腦和手機的年代,在宮里一呆就是三十年,真是要憋瘋了。
人總得留些時間為自己而活,好歹離開長安,去看看自己打造的強盛大漢,看看華夏的壯麗河山。
權(quán)利欲么?
一輩子若都只為爭權(quán)奪利,那未免也太過悲哀了。
兩世為人的劉徹,實已活了六十多個年頭,對很多事早已看淡,若是自家傻兒子能再機靈些,能再天縱英明些,早早禪位也沒甚么大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