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只能以實體金銀換購,并即時交割,不得賒欠。
后世銀行的呆賬、壞賬,導致了數不勝數的金融風暴,尤是某些“大到不能倒”的銀行,政府為保障社會穩定,維持金融體系不至崩塌,甚至不得不用公帑為其紓困,用民脂民膏讓那些綁架了國家和人民的金融大鱷繼續積累難以估算的財富。
華夏如此,美帝更甚!
劉徹寧可治下的大漢發展速度稍慢些,也得好好打造及鞏固金融體制,堅持維護金融秩序,并將之垂為定制,以為后人依循。
之所以讓自家傻兒子列席旁聽,就是讓他聽清楚,看明白,他日承繼帝業后,不要被奸佞攛掇著胡搞瞎搞,隨意更動現有的金銀票律。
正因皇帝劉徹無比堅持,且已定立嚴苛律法,長年累月下,各大錢莊漸漸面臨到金銀儲備量不足的大難題,且隨著不斷增設分錢莊,問題愈發嚴重,不少分錢莊陸續出現了實體金銀短缺,暫停票據通兌金銀之事,且有愈演愈烈的趨勢。
這也屬正常,現今各大錢莊要流通金銀票據,必須要動用超過面值不少的實體黃金,與中央錢莊換購,分錢莊的儲備甚至還要算上尚在往返運送中途的。
大漢現今規模最大的三大錢莊,是為少府錢莊、皇室實業名下的帝國錢莊、田氏和竇氏兩大外戚與諸多世家大族乃至豪商巨賈皆有入股的百業錢莊。
饒是這三大錢莊擁有為數眾多的分錢莊,更擁有龐大的財力和勢力倚為支撐,但在近愈高達五成的實體金銀余量要求下,也愈發難以維持票據通兌了。
維持不了,索性不開錢莊了?
腦子進水了?
依各大錢莊章程,在吸納儲蓄時,活存者每歲五厘利,定存一年者每歲二分利,三年者每歲三分利,五年者每歲半成利;在對外放貸時,收取的利錢為每歲一成。
利差為每歲半成至九分五厘,即百分之五至九點五,雖遠遠算不上高利貸,但抵不住三大錢莊資本雄厚,且吸納了大量民間儲蓄,近十年來,三大錢莊對外放貸總額遠超千萬金,比朝廷的國庫歲入還要多得多。
每歲賺取的利差近愈百萬金,這是甚么概念?
超過太尉府的軍費支出!
躺著數錢!
現今金銀儲備雖嚴重不足,但三大錢莊背后的東家們壓根就沒想過關閉錢莊,他們寧肯發賣部分其余產業,換取金銀補入錢莊,也不可能放棄這門穩賺不賠且獲利豐厚的行當。
至于暫停分錢莊的金銀通兌業務,這念頭雖曾有過,卻也旋即完打消。
誠然,他們不似皇帝劉徹這般看得深遠透徹,沒太細究停止通兌是否會造成民眾恐慌,導致擠兌潮的爆發,進而導致大漢臣民對紙質票據的信心崩盤,乃至動搖臣民對朝廷的信賴感,甚至動搖國本。
然他們也不蠢,難怕推己及人,他們也怕若自家錢莊停止通兌金銀,那些儲戶和求貸之人,必是會轉往別家錢莊。
這無疑是砸自家買賣,智者不為。
正因如此,少府及以四大商團為首的諸多漢商近來多有動作,其名下各類產業想盡辦法從市面獲取實體金銀,甚至想請客商票據去別家錢莊兌出金銀,用來向他們支付貨款,為此不惜稍稍降價。
這特么不是搞惡性競爭,人為造成惡性循環么?
大農府的財部和商部本就負責維持金融及商貿秩序,轄下各府司的官員也都苦讀過大量相關典籍,對此關注度極高。
“金融危機雖未徹底爆發,然其苗頭已是頗為明顯?!?
財部少卿桑弘羊和商部少卿卓王孫根據屬官呈報的種種跡象,兩相商議過后,共同得出這個結論。
兩人官居大農少卿,沒少與皇帝陛下策議商貿金融要務,豈會不知情勢嚴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