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劉景山認為這句話的真正解讀,乃是因為讀書可以考取功名,可以做官,便可以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
只有做官,就不用再擔心會回到從前那般饑寒交迫,三餐不濟的日子。
于是,他開始認真發憤圖強,用功讀書。
尤其,當劉老爺的生意日漸衰敗時,劉景山渴望考取功名做官的想法,變得越加強烈,已經深入骨髓。
只是,劉景山啟蒙太晚,又天生愚鈍。比不上那些啟蒙早,寒窗苦讀十余年的學子;也比不上那些天資聰穎,生來就會讀書的天才。
劉景山有些自卑,生出了心灰意冷的念頭,但是這樣的想法,轉瞬即逝。
他天生有一股不服輸的韌勁兒,憑借這股韌勁兒,他成為了當年大逃荒中,存活下來的勝利者。
貧窮饑餓的恐怖回憶,令劉景山咬著牙堅持,只是命運不會那么輕易的就向他妥協。
不斷名落孫山的劉景山,眼看著已過了而立之年,沒有娶妻生子,一無所長。
劉老爺夫婦最終是等不下去了,勸劉景山認清現實,他不是讀書的那塊兒料兒。
劉景山央求養父母,再試最后一次,若是再不行,他就去幫忙劉老爺打理已經沒落的生意。
劉老爺拉著劉景山的手,語重心長的勸劉景山不要再繼續堅持,他們并不圖劉景山當官發財,報答他們的恩情。
只要他娶妻生子,安安穩穩的生活,讓他們二老能夠含飴弄孫,承歡膝下,就心滿意足了。
劉景山看著劉老爺遍布細紋的臉,想起他在劉府養病三個月后,第一次去給劉老爺夫婦請安時,站在門外聽到的二人對話。
屋內的劉夫人問劉老爺,為什么不過繼親戚家的孩子,非要去大道兒邊上撿一個逃荒的孩子回來當養子?
劉老爺笑著表示,無父無母的孤兒,沒有地方可去,才會把他們當成親生父母。
還有,逃荒差點兒餓死的孩子,吃過苦,心里知道感恩。
劉景山的心里沒有充滿感恩之情,而是充滿了對貧窮的恐怖,他在劉老爺懇求的眼神中,再一次參加了科考。
然而,最終還是名落孫山。
只是這一次,劉景山終于死了心,他按照劉老爺的安排,娶了因為接連為親人守孝,而錯過妙齡嫁期的徐家長女。
只是劉景山萬萬沒有想到,這位被人嫌棄克親人,年近三十才當上新嫁娘的徐家長女,對于他來說,卻是個旺夫的福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