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人命都還回來,方才顯得有誠意。
還糧食是理所應當的,但已經死了的人不可能復活,難道讓越西的人自殺償命?
恒德帝問:所以你覺得應當如何?
沈柏手下不停,飛快的寫道:如德妃娘娘所言,長幼有序,越西公主當嫁太子殿下,但以她的身份,鎮不住太子妃之位,昭陵的世家大族都沒有妻未過門先立妾的道理。陛下可以此為由,讓越西皇室給公主陪嫁糧食兩千石,精兵三千。
越西本就地處蠻荒,兩千石糧食對他們來說是一筆巨大的支出,再要精兵三千,實在是有點欺負人。
那可是越西的精兵,昭陵肯定不會放心用他們,說不定扭頭就會殺了他們,這不是明擺著讓他們送死嗎?
恒德帝問:小子,你知不知欺人太甚會有什么后果?
上一世恒德帝薨逝,給趙徹留下了一個滿是刺頭的爛攤子,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他太仁善,總要給人留一線,卻不知道這一線留得太寬,反倒成了別人囂張的底氣。
沈柏繼續寫:陛下,昭陵從不欺壓弱小,是越西屢屢挑釁引發事端,事關國家安危,含含糊糊和稀泥只會后患無窮。
言下之意就是,主動挑釁的是越西人,如今受到刁難也是他們自找的.
恒德帝皺眉,還是覺得沈柏以牙還牙的想法太孩子氣,國與國之間,怎么能你打我一拳我回你一巴掌呢?
沈柏把恒德帝的猶豫都看在眼里,想了想又補充寫道:昨夜越西公主誤用安魂曲伴奏為陛下助興,陛下只罰她抄經書一卷,可曾想過鎮國公的感受?
沈柏這話提醒了恒德帝,他的神色一下子凝重起來。
在前線帶兵殺敵的是顧廷戈,親眼看見那些將士流血犧牲的也是顧廷戈,他說不計較安魂曲的事就不計較了,聯姻一事不可能不征求顧廷戈的意見,若是隨隨便便就和越西皇室聯姻,對不起的只有顧廷戈和那些戍守邊關的將士。
恒德帝考慮的是兩國的安寧友好,沈柏考慮的卻是邊關將士會不會心寒。
若是那些將士寒了心,日后還有誰愿意豁出性命保家衛國?
軍心在民心在,便是日后爆發戰亂,舉國之力可御任何強敵,但若是軍心散民心失,一時的平和假象也不過是自欺欺人罷了。
恒德帝一瞬間想了很多,眸色晦暗的看著沈柏問:這些話是誰讓你說的?
沈柏面不改色的寫下:沈柏所言,句句皆為黎民社稷。
這種話上一世她說過千百次,次次皆出于本心,沒有半分作假,但最后山河失守,血流成河,這一世,再說這話,她心底沒有絲毫觸動。
她做這一切,不再是為了黎民社稷,而是為了顧恒舟這三個字。
恒德帝要再好好思考這件事,揮手讓沈柏和趙徹先退下。
兩人一起出了莊賢宮,見時辰不早了,直接去校場。
一路上兩人都沒說話,到校場的時候正好看見顧恒舟騎著烈英奔向顧廷戈。
顧廷戈從邊關帶回來的精兵穿著寒光凜凜的鐵甲整整齊齊在校場集合,正在熟悉場地,做最后的練兵準備。
冬日午后的暖陽明媚的籠罩在每一個人身上,校場上揚起些許塵囂,讓他們的身影變得模糊了一些,落在沈柏眼里,如同一場不真切的夢。
沈柏忍耐不住放慢腳步,趙徹回頭看向她,突兀的問:在黎民社稷和顧恒舟之間,你選誰?
害,這是什么廢話問題?
當然是要毫不猶豫的選顧兄啊!
拯救黎民社稷是佛祖該做的事,她能做的,就是不管在任何時候,都堅定不移的站在顧兄身邊,為他搖旗吶喊也好,為他遮風擋雨也好。
關鍵的是,她要站在他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