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各路學生們在校場門口排起長隊,等待官兵搜查,準備新科目開考。
會試進行到第四場,馬上比試槍法,兩兩相對,所贏者繼續相對比試,輸者也繼續相對。當然了,不可能動用真刀真槍打,那樣肯定會傷及無辜。所以規則如下,以木棍來代替,木棍的前端需用棉布裹綁,棉布上面要涂上白灰,兩人相戰,若被刺中,身上的白灰則一目了然。
校場內,舉人們按照身高、體重各自分成小組,劉洲自然沒有和李凡一相遇,列隊士兵牽著馬匹,待參賽者馳騁。監考官在將臺上賞心悅目,不時交頭接耳,點評自己看好的舉人,同時又好像看到自己當年的威武之軀。
院內頓時掀起一陣塵土飛揚、熱鬧非凡,一隊隊人馬上前比試著,兩輪過后,有人被刺到,摔在地上;有被打的人仰馬翻;有的身上只是些許白點;有人卻是花白相間。不服不行,誰叫你技不如人,帶著怒氣甘拜下風,回到家鄉繼續修煉,待到來年踏平四方。
李凡一自然是勝出者,打小在龍虎山,便拿著槍劍來刺猿猴、野獸。所以槍棒功夫自然是爐火純青,不在話下。劉洲也是武藝高強,順利通過,第四場結束之時,參賽者只剩下兩成。
緊接著第三天,來到最后一場考試(內場),兵法策略。剩下的兩成參賽者,大多都讀過兵法,至于是否熟讀,這就因人而異了。打仗運用《六韜》《三略》要審時度勢、根據地理形式、敵方軍馬等實際情況制定戰術和戰略,光靠紙上談兵,不過是紙老虎罷了。戰爭中,謀略占第一位。
所出題目一、我方占據高山峽谷、險要地形,敵軍從峽谷通過,如何對壘;二、我方在開闊地面與敵軍對質,該如何進攻。
這些舉人們瞬間都變為軍事家,在紙上刷刷點點,來闡述自己的軍事理論,各執一家之見。能占據高山險要地形,這肯定對自己是有利條件,無非就是在山上設下埋伏。
李凡一闡述了《六韜》中的《狼韜》,山上兩邊和敵軍前邊各設埋伏,敵軍后方進行圍堵。
當年打仗之時,敵我雙方是“網開三面”,就是你戰敗了,可以從后方和兩邊逃跑;后來兵力強大之時,形成包圍戰,變成“網開一面”,左右兩邊都給圍上,如果戰敗了,只能向后方跑。
當年“兵仙”韓信打仗之時,發明了包圍戰打法,當時項羽兵困垓下,糧盡援絕,韓信十面埋伏,最后楚霸王項羽無顏面對江東父老,自刎而死。由于四面八方都包圍太狠了,稱絕后打法,為《狼韜》。
至于開闊地面,大家都寫下自己的戰略,有的用陰柔之法,旁門左道;有的是以堂堂正正,正面之師;或者排兵布陣,擾亂敵方陣形……眾說其圓,但終究目的都要以擊敗敵人為主,能不能勝券在握,只有在戰場上才能見其分曉。
不管你怎么說破天,打仗不論兵多兵少,都需威武之師,將帥需有勇有謀,對敵我雙方了如指掌,能夠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部隊需紀律嚴明,功過賞罰制度分明;還要注意天時地利、武器裝備,后方糧草供應安全快速。
監考官大都是將者,多數久經沙場,戰功累累,對舉子們所論述的軍事能力自有判斷;現所有科目都已結束,監考官自會根據參賽者五場考試來綜合評判,取得武進士資格者,方可殿試,面見圣上。
先不說這邊武舉考試成績如何,且說張文博。話說頭天晚上馬超來找張文博,所說之事把張文博嚇得夠嗆。想我張文博讀書吃了多少苦頭,哪怕今年不能高中,來年還有機會,要是和你馬超同流合污,那可是要斷送自己前程啊;不是我張文博看不上那一千兩銀票,更能吸引我的,是那權利和個人為官的理想抱負。
這位馬超,就那股浪蕩公子哥勁,干嘛來這出丑,他自無心,可實在拗不過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