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爹,那章老先生您打算如何安排?”寧雅楓好奇地問道。
“老章乃治國之才,我有意讓他入閣拜相。
但現在我才剛登基,還不宜馬上組閣,此事稍后再說。
我會暫時將他安排到吏部去,由他來擔任吏部尚書一職。
自從朝廷那些謝氏余孽以及墻頭草們經過大清洗后,已經掃蕩一空,但這也使得朝堂之上官員奇缺。
由老章來擔任吏部尚書的話,就可以讓他來幫我們把一些合用的人才提拔上來,逐漸填補這個缺口。
老章的眼光和人品我是信得過的,由他來做這件事最合適不過。
不管是老李、老蕭還是老章他們的安排,都是人選方面的問題。
接下來我要說的,是關于大寧國都該定到哪里的問題。”
“難道爹您不打算以新京為國都?”寧雅楓有些驚訝地問。
寧志遠一臉神秘地說:“新京也是國都,但它只能作陪都,不能作正都。
大寧的國都,必須是位于北方境內的京城。
要說清這個問題,我要先把一個只有歷任家主才能知道的秘密告訴你們。
原本這個秘密是不能亂說的,但如今大局已定,這個秘密已經失去了保密的價值,倒也不妨現在就告訴你們。
阿真,你還記得我以前跟說過的,由第一代寧氏家主所定下的三條鐵律嗎?”
池非想了一下才說:“小婿記得,分別是‘放權’、‘不爭’、‘固軍’這三條鐵律。”
寧雅柏和寧雅楓身為寧家子弟,自然是把這幾條鐵律牢記于心,因此一點也不覺得意外。
寧志遠淡然道:“除了這三條鐵律外,其實還有一條鐵律我沒說出來。
之所以那時不告訴你,是因為這條鐵律只有成了寧氏家主的人,才能由上一任家主親口告之,其他人是不能知道的。
而這條鐵律,也是我寧家最大的秘密。
這條鐵律名為‘蟄伏’,其核心用意是:以西北為根,積累民望,緩而養兵,以防萬一。”
聽到最后這句話,寧雅柏、寧雅楓、池非三人頓時為之一震。
寧志遠接著說:“我寧家第一任鎮國公雖然是最早向魏太祖交出兵權的領軍大將,但其實也在提防著趙家遲早有一天會烏盡弓藏、卸磨殺驢。
而我寧家貴為國公,戰功彪炳,縱觀群臣也是數一數二的名門望族,實在有些過于顯眼了。
一旦遇到心胸狹窄的皇帝,我寧家極有可能會成為那人的眼中釘、肉中刺,甚至想除之而后快。
為了避免我寧家日后遭難,寧氏先祖才定下了‘放權’、‘不爭’、‘固軍’這三條鐵律,目的是盡量不引起為君者的猜疑和忌憚。
然而不論再怎么小心謹慎,只要刀在別人手里,那我寧家的生死存亡就始終無法自己掌控。
為此,寧氏先祖在三條鐵律之外,秘密定下了這第四條鐵律‘蟄伏’,作為日后寧家迫不得已時所留的后路。
我寧家世代鎮守西北上百年,這不僅是魏武帝時期的命令,也是我寧家努力爭取的結果。
對于朝廷諸位王公大臣來說,西北雖地域寬廣,然氣候惡劣、土地荒蕪,是一個什么都沒有的苦寒之地。
再加上那里又是經常與胡人開戰的邊關前線,危險至極,因此誰也看不上西北,更不愿到那里去任職。
然而對于我寧家來說,西北雖然又窮又苦,但卻是一塊極為難得的練兵寶地。
俗話說窮山惡水出刁民。這話雖難聽,但卻是話糙理不糙。
像江南這種風調雨順、生活安逸的地區,根本養不出能打能拼的兵將,最多只能養出一些只會靠人多勢眾嚇唬一下老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