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安帝想借鏟除謝家的機(jī)會,趁機(jī)鏟除寧家不是沒有道理的。 寧家在西北不管是民間還是軍隊,確實(shí)威望太深了。 說句不好聽的話,如果寧家真要造反,西北絕大部分軍民都是愿意跟隨的。 如今寧家打著忠臣遺孤的旗號叛出朝廷,西北軍民能夠這么快就接受下來,也是同樣的道理。 相比于有些事不關(guān)己的武將們,在場的文官們卻是真的感到忐忑不安。 主要是池非所提設(shè)立清廉社的建議,簡直就像把懸在他們頭頂上的利劍一般讓他們坐立難安。 因?yàn)樗麄儞?dān)心一些已成慣例的灰色收入會不會也被清廉社視為貪污受賄而受到懲處。 一般來說,歷朝歷代的官員俸祿在立國之初時雖然不高,但也足夠滿足官員的生活和公務(wù)需要。 但問題就出在官員的俸祿并不會隨著物價的上漲而跟著提高。 在古代當(dāng)官可不像現(xiàn)代打工者那樣可以大膽地跟東家提出要加工資,普通低級官員就算壯著膽子向上司提了也沒用。 因?yàn)樗泄賳T的俸祿都是朝廷出的,如果想要提高俸祿,就必須要有相當(dāng)?shù)匚唬⑶以敢鉃橄录壒賳T出聲的朝廷重臣親自發(fā)出奏請才行,這樣朝廷才有可能商議此事。 但到了那個位置的大臣,來錢的路子太多了,有哪個是真正缺錢的?怎么會在意俸祿的多少。 尤其是在國庫緊張的時候,提這種需要朝廷大量撥款的建議只會惹來皇帝的不高興,因此基本沒哪個朝廷重臣愿意做這個吃力不討好的事。 由于俸祿漲不上去,再加上官員也想過體面舒適的日子,于是他們只能靠別的方法賺錢。 很多朝代對于官員貪污一般都會施行嚴(yán)刑峻法,再加上言官制度使得許多官員都害怕被抓到把柄而遭到彈劾,因此許多官員一般不敢在明面上進(jìn)行貪污,而是通過大家默認(rèn)的灰色途徑來收取遠(yuǎn)高于俸祿的錢財。 其中就包括占田收租和收取常例錢這兩項灰色收入。 所謂占田收租,是指官員本身擁有免稅特權(quán),因此許多人都會將田地掛靠在官員名下,從而省去賦稅。 作為回報,官員便可以從中收取到豐厚的租金。 此舉容易造成土地兼并,不過由于整治起來非常困難,因此朝廷數(shù)次頒布圣旨抑制這種行為,但都效果不佳。 與占田收租相比,收取常例錢才是各級官員最重要的收入來源。 所謂常例錢,便是各級官員在私底下逐漸形成的不成文規(guī)定。 官場當(dāng)中常例錢種類眾多,小到官員送禮時的“炭敬、冰敬、別敬”,大到銀錢火耗,都是官員獲取灰色收入的途徑。而且還沒人管,畢竟就連那些言官自己也不干凈。 這常例錢已經(jīng)成了整個官僚體系都默認(rèn)的存在,基本所有官員都靠它來斂財。 而那些下級官員向上級官員送禮的錢又從哪里來? 所謂羊毛出在羊身上,自然是從地方百姓那里搜刮而來。 最后導(dǎo)致的結(jié)果是所有百姓其實(shí)都在知情或不知情的情況下供養(yǎng)著整個官僚體系。 各級官員就像無數(shù)根大大小小的吸血藤一樣在不斷吸著平民百姓的血。 這種事皇帝不知道嗎?當(dāng)然知道。 但皇帝想要治理國家就需要官僚體系,如果他想改變這種狀況,就會侵犯到大部分官員的利益,到時候這個皇帝能不能繼續(xù)當(dāng)下去還是個未知數(shù)。 因此不僅是大魏,基本上很多皇朝都已經(jīng)默許了官場這種從下而上的灰色收入。 而池非所提的清廉社監(jiān)察制度,就是從根上斬斷了這種灰色收入的來源。 因?yàn)榈胤焦賳T如果不能從百姓那里搜刮到足夠的油水,就沒辦法上供上面的官員。上面的官員也就不能孝敬比他地位再高的官員。 這樣一來,整個常例制度就難以維持下去,官員也就失去了大部分的灰色收入。 這就是章文軒老先生所擔(dān)憂的致命弱點(diǎn)這個全新的監(jiān)察制度,肯定會觸碰到了絕大部分官員的切身利益。 如果換作大魏的朝廷,提出這個建議的池非絕對會被無數(shù)官員視為眼中釘肉中刺,誓要將他除之而后快。 就在這時,寧志遠(yuǎn)再度以中氣十足的聲音對眾人說“
266 短板(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