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等是共產主義的道德嗎?
在很長的時間里,我們一直把個人謀取私利看做萬惡之源,把“無私”和“忘我”做為對人的道德要求,認為要實現共產主義就必須把人培養成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人。我們忘不了在狠斗私字一閃念的年月里,越是善于鉆營的人越是大言不慚的宣稱自己如何的無私,而那些誠實的人則因為自己做不到毫不利己專門利人而不停的痛苦譴責自己,那是何等令人悲哀而又可笑的景象啊!這樣做的結果非但沒能把人培養成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人,反而缺乏活力、缺少積極性和說假話成了社會通病。
其實,一個任何人都可以用經驗確定的事實是:人是不可能不謀私利的,改革開放我們最大收獲就是認識到利益驅動機制的重要,馬克思說:人們努力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與他們的利益有關。唯物史觀揭示出了歷來被繁茂蕪雜的意識形態所掩蓋一個簡單事實: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其他活動。滿足吃、喝、住、穿的需要是人們最基本的私利,基本需要滿足后情況會怎么樣呢?馬克思說:滿足需要的本身和滿足需要的工具又會引起新的需要。需要——滿足——需要,不滿足的謀求新需要,是人類永無竭止的進取動力,是人類社會真正的源動力。人們如果不謀私利,人類社會怎么能前進?
還有一個同樣是任何人都可以用經驗確定的事實是:人是社會動物,個人離開群體就不能生活,個人利益必須結成共同利益。這也就是說,既然不是一個人,不是一個個人利益,也就要有處理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群體、個人利益與個人利益、個人利益與共同利益關系的問題。而自從人類的勞動創造出了剩余,也就為不勞而獲創造出了可能,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通過占有他人勞動為自己謀利更有吸引力,也就出現了勞動與享受的對立和分工,出現了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群體、個人利益與個人利益、個人利益與共同利益關系的矛盾和對立,于是也就有了對個人謀利活動的種種限制和規范,有了毫不利己專門利人之類的道德說教。恩格斯說:“從動產的私有制發展起來的時候起,在一切存在著這種私有制的社會里,道德戒律一定是共同的,切勿偷盜。這個戒律是否因此而成為永恒的道德戒律呢?絕對不會。在偷盜動機已被消除的社會里,如果一個道德宣揚者想來宣布一條永恒真理,切勿偷盜,那他將會遭到什么樣的嘲笑啊!”(《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133頁)當社會發展到勞動與享受的對立和分工已經消失,勞動本身已經成了享受,當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群體、個人利益與個人利益、個人利益與共同利益關系的矛盾和對立連同它們的統一都已經消亡,也就是說到了共產主義社會,如果有誰來宣布諸如毫不利己專門利人之類的道德,不同樣會遭到嘲笑嗎?
也許有人會說,共產主義社會離我們很遙遠,討論共產主義社會道德的問題沒有意義,而提倡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道德對我們現在總有好處吧?
提倡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道德對我們現在真的有好處嗎?
我們前邊談到了人是不可能不謀私利的,人類社會就是在人們不滿足的謀利益中前進的,我們也談到了在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群體、個人利益與個人利益、個人利益與共同利益關系存在矛盾和對立的條件下,必須對個人謀利活動加以限制和規范。在人類歷史的不同發展階段,對人們謀利活動的認識和限制是不同的。封建社會奉行禁欲主義,實際是搞因咽廢食,其結果是長期停滯。如果封建社會的做法是堵的話,資本主義社會的做法則是疏,在資本主義制度下,講人與人機會均等是一句空話,但自由競爭確實為每個人了展示才能的廣闊空間,也就為人類社會注入了從未有過的活力。“資產階級揭示了,在中世紀深受反動派稱許的好勇斗狠,是以懶散怠惰作為他的相應補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