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萬石。
正統時,從山西流亡到南陽的人不下十萬戶,成化年間,流民的數量超過一百萬,有的地區人口“逃亡過半”,甚至“十者只存其一”,所拋荒的土地“少者千百余畝,多者一二萬頃”。
流民,日漸成為了明王朝的心腹之患……
朱元璋因饑餓,才去當了和尚,仍然無法生存,就投了義軍,終成一代帝王。
諷刺的是,他奮斗一生,所期望的理想社會并沒有到來,沒到百年的時間,他的后代們也給百姓帶來了同樣的流離生活。
明朝政府通過里甲、關津、禁山等措施,竭力防止農民的流徙,有時甚至展開殘酷的鎮壓。
然而在流民的隊伍里,常藏有武器,有秘密結社的組織,也有自己的領導人,于是流亡的斗爭形式便漸漸發展為起義。
這期間,土地兼并嚴重的山東、江西、福建,稅賦較重的江浙、湖廣、四川等地,都先后發生了小規模的農民起義。
其中包括比較有名的山東女英雄唐賽兒的白蓮教起義,這種盛世期的起義尤其引人注目。
接下來,明帝國的日子越來越不輕松,一系列的內憂外患,把一個個皇帝弄得灰頭土臉。
先是宦官們砸碎了朱元璋的緊箍咒,一個個權勢熏天,“出使、專征、監軍、分鎮、刺官民隱事”,儼然代天子巡狩的架勢,到處搜刮民脂民膏,民怨沸騰。
再則是邊境不靖,北方有土木堡之變,英宗被虜,一國之君居然成為蒙古人的階下囚;沿海地區,又倭寇為患,不得已之下,朝廷開始實行海禁,一度繁榮的海上運輸漸告衰落……
流民越來越多,起義規模越來越大,朝廷疲于應付,財政支出越來越巨,由于貪污的盛行和龐大的軍費支出,造成朝廷財政非常困難,政府“每年所入二百萬之額,不能充所出之半”,沒辦法,只得一步步加重賦稅和徭役。
原來北方“永不起科”的土地,景泰時已部征收賦稅;正統元年,朝廷把江南諸省的田賦大部分折征銀兩,叫作“金花銀”,規定米麥每石折價二錢五分;成化時又增為一兩,這就使得農民的負擔比以前增加了三倍。
這個時候再加稅,無異于飲鴆止渴,雖能解一時之渴,卻會危及生命,不過朝廷的統治者已經顧不了那么多了。
到了嘉靖三十年,明朝政府于南直隸、浙江等州縣增賦百二十萬,叫作“加派”;嘉靖三十六年,又在江南等地增役銀四十萬,叫作“提編”;以后又陸續出臺了箕斂、派括、算稅契、折民壯等等加派的名目……
豪紳士族有特權免賦免役,貧苦農民的生活愈發痛苦,流民更多,起義更繁,如此陷入惡性循環……
明朝的盛世,繁華而短暫!
在此起彼伏的起義中,至嘉靖末年,盛極一時的明帝國,已如風中柳絮,飄搖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