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零四章守護
今年年初起,坊間風聞,遠在廣西的沿海地區,忽然出現了一支被稱為“討虜軍”的抗清隊伍。
經多方打聽,顧炎武得知,這支神秘的“討虜軍”與別的軍隊完不同,他們的領頭人,是一幫熱血報國的海外游子。
據說,他們與偏安一隅的永歷朝廷之間,僅是合作的關系,行軍作戰基本上特立獨行、我行我素。
相比之下,他們反而與其余幾支半獨立性質的抗清隊伍——李定國、鄭成功等人,倒是關系融洽,屢有合作。
但他們的抗清意志十分堅決,每每逆向而行、以寡擊眾,還逢戰必勝,屢次大破韃子主力,成軍以來未嘗敗績,被坊間傳為“天兵”。
更為難能可貴的是,顧炎武聽說,這支隊伍戰不僅戰斗力強悍,還紀律嚴明、秋毫無犯,他們愛民如子,所到之處第一件事便是放糧賑災,大力恢復生產……
顧炎武喜出望外,不勝神往。
他暗中不斷使人打聽南邊的局勢,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有建功立業的機會……
就在不久前,顧炎武翹首以盼的局面終于來臨!
那支神奇的“討虜軍”,果然不負眾望!
他們不但光復了兩廣、閩北一帶,還趁勢北上,秋風掃落葉一般席卷了湘贛江浙大片國土,直殺得大漢奸洪承疇麾下的韃子各部一片哀嚎、狼狽逃竄……
在連折大將,數萬精兵被殲后,韃子朝廷終于頂不住了,急命洪承疇將其麾下主力悉數撤至江北,重新布防。
清廷此舉,大概是避敵鋒芒,以退為進的意思?
顧炎武揣測,韃子的意圖是先止住頹勢,在江北各地喘息稍定、站穩腳跟后,重新調集精銳滿騎,醞釀伺機反撲。
另外,實在反攻無望下,韃子指不定還存有隔江而治的企望……
是以,大約一個月前,洪承疇率殘部匆匆逃離南京,在西起黃州、安慶,東至滁州、揚州的沿江地帶匆匆布防,并從北方調集騎兵主力,集結于靠后的廬州、鳳陽等地。
見此情景,孤懸海外的魯王所部也不失時機,在張明振和張煌言的督率下,趁機殺入長江,強大的艦隊由燕子磯登陸,一舉光復空城南京……
顧炎武為之歡欣鼓舞,他興奮不已地寫道“東風吹江水,一夕向西流……巨艦作大營,飛艫為前茅,黃旗亙長江,戰鼓出中洲……沉吟十年余,不見旌旆浮,忽聞王旅來,先聲動燕幽……愿言告同袍,乘時莫淹留。”
一開始,顧炎武急不可待,希望立刻前往南京,早日與張名振的義軍會師,共圖大業。
然而,由于北有韃子重兵,南有永歷軍隊的內戰糾葛,南京的局勢顯然還很不穩定。
加之,韃子控制了揚州這個鹽都,導致江南數省普遍缺鹽,物價飛漲。
為解百姓燃眉之急,在張明振的授意下,顧炎武決定堅持在揚州潛伏,繼續向江南販運私鹽……
……
直至數天前,顧炎武和王略他們聽說,一支明軍船隊忽然由鎮江對岸突入運河,一路北上攻擊前進,已經攻陷了瓜州、萬壽等好幾處城鎮,即將兵臨揚州……
顧炎武將信將疑,急切之間卻搞不清這究竟是哪支明軍。
因為,他知道,他的好友張名振麾下的主力艦隊,此時應該還在上游的南京附近,一方面監視和州、滁州方向的韃子,另一方面,正醞釀著對韃子留在儀真舊江口的水師營開刀。
如此一來,這些人不是魯王的人馬,顧炎武揣度,八成就是那支威名赫赫的“討虜軍”了。
只是,看樣子那支船隊的規模并不大,面對各地韃子兵的阻擊,他們并未有摧枯拉朽之勢,進展不是很快……
一番思量后,顧炎武決定,親自帶人出城,前去打探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