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九二章星羅棋布
然而,對于這個要求,施村長卻支支吾吾、不置可否。
林嘯當然明白他在擔心什么,不過,看著這個一臉愁苦的老村長,他心生憐憫,不想用強。
他笑了笑,給司徒正使了個眼色,司徒正會意,立刻掏出一小錠五兩重的元寶,偷偷塞給村長。
見到銀子,村長面色復雜,猶豫半天才半推半就地收下,答應帶他們去鹽場看看。
當即,在他的帶領下,眾人向村南走去,出了村沒多久,沿著石板路穿過一片不怎么濃密的林子,便來到了他們村的鹽田。
這的確是個大鹽場,放眼遠眺,一片片鹽田如同隨意擺放的硯臺,星羅棋布,錯落有致。
村長指著這一大片鹽田介紹說,別看它們的位置像是沒什么規律,實際上很有講究,又要方便留住海水,還要充分利用陽光。ii
“這里一大半是咱們村的,攏共有三百多塊,”
見老爺頗有興致,村長自豪地說,“全是自祖輩開始,一代代流傳下來的。”
“就是這些鹽田,能年產二百多噸鹽,養活數千人口……”
望著這一大片鹽田,林嘯不禁暗暗驚嘆。
“這些池子……”
見到每塊鹽田邊上都壘有外形各異的池子,田壩上則埋著不少大缸和沒有蓋子的鐵鍋,林嘯雖然隱隱知道其用途,還是虛心請教。
“這是鹵水池,用來制鹵的,只有極濃的鹵水,才能放進鐵鍋煎煮……”
老村長其實是個健談的人,一旦打開了話匣子,便暫時拋開所有的煩心事,索性滔滔不絕地介紹起來……ii
煮海為鹽,真正做起來遠沒有聽上去那樣簡單,流傳下來的煮鹽方法不盡相同,但大體都要經過納潮、制鹵、煎煮和出鹽這幾個關鍵的步驟。
首先,需要在海邊挑選合適的灘涂地塊,筑壩圍堤為田,引入海水。
在旱季太陽光照強的時候,每月兩次大潮將海水淹過這片鹽田,潮水退去后,一部分海水便留了下來,這第一道工序,便叫做“納潮”。
鹽田底部的泥土,叫做“鹽泥”。
當海水退去時,鹽泥就汲取了相當濃度的鹽分,用木耙子將鹽泥耙松,再經太陽曬上五至七日蒸發掉水份,這片鹽泥就含有相當高的鹽份了。
下一步,就是“制鹵”了。
鹽泥曬好后,就得用木耙分批推入鹽漏——這完全是手工勞作。ii
所謂鹽漏,就是用磚或石塊,在鹽田周邊砌成的,有一定高度的無底小池。
這些鹽漏大小形狀各異,方形的話,一般有二米多寬、三米多長、一米多深,底部都架上竹木,墊著茅草,起到過濾的作用。
鹽泥進池后,需要鹽丁用腳踩踏實,再注入海水反復沖淋,過濾出來的黃澄澄的鹵水,便從鹽池旁邊預留的小口,流入一側的鹵水池里,積少成多,便有了一池的鹵水。
將采集到的鹵水濾去雜質,放入大缸中沉淀一段時間,便可以入鍋煮鹽了。
“煎煮”說起來很簡單,只需一口鐵鍋,和大量的木柴,最講究的是火候,開始要用猛火,等鹵水沸騰了,再保持文火持續煎煮。
鐵鍋有大有小,小的直徑三四尺,高七八寸,每鍋可煮鹽十來斤,約煮三個時辰即可成鹽,一般單干的小戶人家,多用這種小鍋。ii
男丁多的灶戶,或是幾家合伙的話,便需要用大鐵鍋了。
大鍋的直徑往往超過一丈,深約三尺,每鍋可煮鹽數百斤,最大的能一次出鹽一千斤。
另外,也有窮困的灶戶用竹鍋的,一般都是用竹篾編成,方形平底,外涂石灰或黃泥……
“煮鹽……不用鍋蓋嗎?”
林嘯有些疑惑,煎煮的時候或許要不斷攪動,但是,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