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家甜寶懂事唄,別人家孩子成天除了惦記吃就是惦記玩,咱家甜寶就琢磨起掙錢了呢。”
周老太太一邊笑一邊朝著周甜甜招手,讓小孫女坐到她身邊去。“甜寶啊,你可能是不懂,這個糖葫蘆呢,也不是咱想賣就能賣的。
關鍵是這個熬糖,糖和水的比例是多少,熬到什么火候,這可都是有講究的,不是熟手的老師傅可做不來。”
“好孩子,奶知道你是心里著急,想讓咱家早點兒過好了,難為你這么小個娃,成天都惦記著。”
周老太太將周甜甜抱在了懷里,親了親孫女的臉蛋。“乖寶,啥都不想,你就安心念書學習就好了。
掙錢是大人的事兒,咱家不管日子過得咋樣兒,都缺不了你們的花用。
你們一個個都考上大學出息了,比家里掙多少錢都有用,咱家往后可就指望你們了。”老太太對晚輩們寄予厚望。
“好,奶奶放心,我將來一定考個好學校,給咱周家爭光,讓爺爺奶奶都跟著高興。”
周甜甜一想也是,那糖葫蘆她也不太懂怎么制作,貿貿然的去弄還不知道要浪費多少材料。
再說這都二月份了,眼見著天氣越來越暖和,就算研究出來了不能去賣,還是冬天再說吧。
“奶,你吃一個嘗嘗。”周甜甜把手里的糖葫蘆遞到周老太太嘴邊,讓老太太吃一個。
“哎呦,我可不敢吃,人老了胃不好牙也不行,我可不敢吃這玩意兒,吃了怕是要牙疼胃也得泛酸水了。
好孩子,你吃吧,你有這個心,奶心里頭比吃了糖還甜呢。”
一串糖葫蘆就七八個山楂,老太太哪里舍得吃,她吃一個,孫女就少吃一個,還是留給孫女吧。
周老太太怎么也不肯吃,周甜甜讓了一圈兒,大人們誰都不肯要,最后周甜甜將其中一串給了永成永新,自己則是跟周妍妍分著吃了一串。
酸酸的山楂裹著脆脆的糖,咬一口甜里帶著酸,酸里又透著甜,那是幸福的味道。
這邊幾個孩子吃糖葫蘆,那頭徐氏、韓彩英已經脫了大衣洗了手,跟著婆婆一起揉面蒸饅頭。
過年的饅頭跟平時不一樣,會蒸一些花樣兒。
周老太太父母是闖關東過來的,老太太跟母親學了一手好面活兒,普通的棗饅頭、棗山這些根本不在話下,更拿手的是什么蓮花卷、菊花卷等。
柔軟的面團在周老太太手里不停變化,最后做出來造型優美的各種花饅頭,別提多好看了。
吃完糖葫蘆的周甜甜湊過來,看著奶奶這一手絕活,喜歡的不得了,非得纏著老太太教她不可。
周老太太挺高興的,就手把手的教周甜甜,祖孫倆玩面玩的不亦樂乎。
那頭幾個媳婦一看這情形,也都不吭聲,默默地揉著饅頭插上大棗。
別的不會,棗饅頭她們都能做,這么多面呢,趕緊蒸出來別耽誤晚上做飯。
周老太太領著孫女在家已經蒸了好幾天饅頭、包子、豆包,二十九這天又蒸了四鍋各色花饅頭,過年的吃食基本就預備差不離了。
到了二月十二號,也就是農歷大年三十,吃過早飯后,周安國找出來家里買的大紅紙裁了,又拿出大號提斗筆,開始寫春聯。
周安國是老師,毛筆字寫的非常漂亮,周家的春聯都是他親筆書寫。
大門的、房門的、倉房門的都要寫,而且內容都要不相同。
除了這些,還要寫福字、出門見喜、抬頭見喜。豬窩上要寫個豬羊滿圈,雞窩上要寫個金雞滿架,糧倉上要貼個糧谷滿倉等等。
這幾年不像以前管的那么嚴,一些老習俗老規矩都恢復了,看起來更有過年的味道。
周安國寫春聯福字,那頭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