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狩令”,顧名思義,就是強令那些不具備正規武士的身份的人交出武器,禁止殺傷具的民間流通。
扶桑史上第一次刀狩,可以追溯到鐮倉時期。當時的幕府執權北條家,看到高野山的和尚蓄養僧兵自重,便下發御書,要求住持們將所有刀劍上交,鑄成高大的鐵佛像。后來禁令的范圍還擴大到了弓矢。
后來鐮倉幕府倒臺,執權北條家的嫡流絕了后,“刀狩令”便自然失效了。直到數百年后,柴田勝家在北陸收拾一向一揆留下的廢墟,急需短期內強化治安,才又祭出這個手段。進而發展成為桃山時期的基本國策,是豐臣關白政權頒布“總無事令”和“海賊禁止令”的前置條件。
不需要什么高深理論知識,用常識就能想得到,收繳了民間武器之后,治安肯定會顯著好轉的。但同時,領內農兵的戰斗力,也會大幅度地下降。所以那些財政能力不足以支撐常備兵的勢力,是無論如何不會實行刀狩的。
另外,這也跟所有的改革措施一樣,會遭遇一定的反對。百年亂世至今,很多人已經習慣靠武力維護自身安與利益,要他們立即放下刀劍,相信領主的治安機構,那也是強人所難了。
所以平手汎秀沒有指望一蹴而就。
他環顧了一下神色各異的眾家臣,佯作思考狀,緩緩道
“刀狩令,確實是有效的手段。只是佩刀乃武士家族的象征,不可輕易禁廢。寺社又有‘守護使不入’之權,也不好直接插手。”
說到這里,他著重注意了一下沼間任世入道和寺田安大夫的神情,繼續說到
“故而,我準備實行另一項政策,便是向領內國人和寺社,發放‘帶刀狀’。從此領內除本家的武士之外,凡持有‘帶刀狀’者,方可攜帶武具。無此狀者,需要將武具上交,否則視作圖謀不軌。不知各位以為這樣如何呢?”
汎秀講完之后,便示意眾人表態。不出所料,河田長親最能了解主君心思,當即便下拜稱“主公思慮深遠,果然勝我等百倍!”
玉越三十郎也馬上然贊同。以前他作為武具商人,一向覺得亂世更好做生意,但現在隨著平手汎秀多年,眼界大有提示,不再局限于賣些刀劍盔甲了。
接著本多正信淡然說“主公此舉十分高明。”但他神色中藏著些微不以為然的意思。因為正信始終覺得柔性的權術比死硬的法規更有效。
而后愛較真的沼田佑光發問了“請恕臣下愚鈍,不知這‘帶刀狀’是發給個人的嗎?那豈非要頒發數以萬計的書狀?”
汎秀搖搖頭說“當然不用,已記錄在冊的百余家豪族,族共享一狀。其他人可以立即來報備,亦可以村為單位,推舉代表。町民則以商屋或町為單位。寺社自然也是每寺每社各自持一狀。”
“那……萬一有人掛名在其他家族或寺社之下呢?”
“所以‘帶刀狀’每年要重新鑒定,寫明數目。”
“這個數目,需要奉行去統計嗎?”
“各家自己申報,本家再統一審核。若日后查到有瞞報,皆當治罪。”
“積極上交多余武具者,是否可得到獎勵?”
“這個提議不錯。肯主動配合的人,便以銀錢嘉獎吧!”
“對于外來武士,該如何處置呢?”
“友軍來客自然帶著身份證明。敵國來者……那還用問嗎?”
“那如果是流浪過來的浪人呢?”
“督促其到本家奉行處報備。若拒絕報備,或長期無故逗留,則需追究情由。”
“懇請再問主公,此事是否交由本家奉行管理呢?”
“國人豪族和町民,皆有奉行審核后給予書狀,是否違法持械,則以本家‘警視廳’監督。寺社嘛,便交由他們自治管理吧。”
汎秀耐心解答了他的疑慮之后,沼田佑光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