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而且,這里面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那就是如今的統治結構依舊是以家天下的模式存在。
國家是皇帝的家,你可以有大家,那我當然也要有小家。相比較而言,我的家雖然小,但是絕對要比皇帝的大家重要。
這無關權力,地位,只是人們的真實意識。
所以,朱瞻基想要弄出民族主義來,所以,他要讓人們懂得國家的意義,還不能讓兩者之間有悖論,可想而知有多困難。
如今的國家,更多的是一個歷史文化共同體。雖然也具有了國家的內涵,變成了一個與人為的政治制度相聯系的政治法律共同體,但是現在這種意識還很淡薄。
所以才會有那么多的漢奸,那么多的投降派。
一旦民族與國家結合,那么所有的一切不僅是民族主義的,也是國族主義的,即與民族國家的主權意識發生了密切的關系,同時也有特定的民族文化意識。
后世人們見了自己國家的女人嫁給了外國人,就會辱罵,見了有人背叛國家利益,就會罵漢奸,見了國家在外交場合吃虧,就會覺得恥辱。
這才是真正意義的國家的建立。
不要說明代,如果不是光緒年間的戊戌變法的思想意識的引導,百姓有幾個在乎滿清跟外國簽訂不平等條約的?
那個時候的反叛,其實都是為了個人利益。
真正到了清朝滅亡之后,整個中國的民族意識,國家意識,才真正覺醒。
朱瞻基當然等不了那么久,也不會讓這種思想落后那么久。
歐洲的文藝復興馬上就要開始了,正式因為文藝復興的引導,歐洲各國大大加快了從原生民族到現代國家的跨進,占到了世界的前列。
大明想要保持自己的優勢,除了保持武力的領先,更應該要保持思想意識的領先。
當大明的百姓將國家利益看的比個人利益更重……哪怕是一樣重的時候。這個世界上的任何國家,任何民族,都不可能是大明的對手。
國族主義基本的要求是政治結構與民族結構必須重合一致,國家中的每一個人,都必須處于同一個文化背景。
另一方面,同樣文化背景的人應該住在同一個政治統轄范圍之內,總而言之,是一個文化,一個國家。
如果能達到這一步,朱瞻基就完沒有了任何擔心。
當然,想要達到這一步是不容易的,因為如今的大明,根本沒有這樣的基礎。
原本作為同一文化載體的儒家學術,根本不能滿足大明的需要,越是扶持儒家,越是會讓大明走上老路。
因為儒家學術是一條腿走路,只注重思想,不注重體干。
這就是一個擁有巨大頭顱,卻四肢瘦弱的殘疾。
所以他要建立真理教,這其實已經不是一個教派,而是一個科學體系。
只不過,為了推行這套科學體系,他需要用皇家的名義,學術的名義,宗教的名義來推動,來讓更多的人接受。
孔家第一次的初稿,整個體系非常混亂,根本不能自圓其說。
第二次的初稿,也沒有能夠解決國家與民族之間的矛盾。
大明不是一個小國,不是一個單純的民族,有著各種不同的民族,甚至是統治方式。
一個文化,一個國家。
但是當不同的民族不愿意遵守你的習俗,不愿意與你用同一種生活方式一起生活的時候,孔家根本毫無辦法。
儒家教化嗎?人家根本不愿意學??!
朱瞻基跟孔家提出了多個解決方式,這里面借鑒了一些后世英國的方法。
英國作為第一個近代的民族,指的就是由體英格蘭居民所集合而成的人民。作為與民族同義詞的國民,是“主權的持有者、政治團結的基礎和最高的效忠對象”,一個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