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去秋來,很快時間推進到了2118年的秋天。
一切和往常似乎沒有什么兩樣,又似乎是有些不太一樣,一切的變化都顯得自然而綿長,華楓身邊出任務和學習的時候,最常見的依然是云夢和白鳳,隨時間的推移,他們都在緩慢的成長。
西漢初年整理出182家兵法,特別是宋朝以來一直作為武學必讀的《武經七書》,集中了古代軍事著作的精華。
注重史學也是漢族文化史的一個突出的特點。自司馬遷撰《史記》,歷代都有紀傳體史書,至清代已形成著名的《二十四史》;編年體以《春秋》、《左傳》、《資治通鑒》為代表;其他各種紀事本末體史書及古史、 雜史、地方史志、 史學理論等官私撰述,使中國成為世界上古代歷史文獻最豐富的國家,其中絕大多數出于漢族學者的手筆。
古代農學往往包括古代科學技術的多方面成就,據不完全統計,2000多年間,包括已經散佚與流傳至今的農書達370余種,其中如《汜勝之書》、《齊民要術》、《王禎農書》、《農政全書》,是古代農學著作的代表作。
在古代漢文文學發展中,詩歌的發展占顯著地位,如詩經、楚辭、樂府、唐詩、宋詞等都有許多藝術成就極高的作家與作品,而屈原約前340~前278、李白701~762、杜甫712~770、柳永(約987~約1053)、 蘇軾1037~1101、 陸游1125~1210、辛棄疾1140~1207等人的名字與作品。
他們不僅在中國文學史上大放異彩,在世界文學史上也是公認的名家。散文有著名的秦漢古文,至唐中晚葉,由韓愈768~824、柳宗元773~819等倡導恢復秦漢古文運動,到歐陽修(1007~1072)、蘇洵1009~1066、 曾鞏(1019~1083)、王安石1021~1086、蘇軾、蘇轍1039~1112時,古文運動大獲全勝,號為“唐宋八大家”。
小說創作,到明清時獲得很大發展,長篇巨著如《三國演義》、《西游記》、《水滸傳》、《紅樓夢》、《儒林外史》;短篇集如《聊齋志異》均素負盛名。
在一些類書巨著的編纂方面,也是由來已久。唐、宋時的《北堂書鈔》、《藝文類聚》、《太平御覽》、《冊府元龜》等,特別是明清的《永樂大典》、《圖書集成》可稱世界上著名的古老的百科全書,不僅顯示了以漢族文化為主體的中國古代文化的光輝成就,也顯示了古代漢族學者與少數民族學者合作與互相學習的精神。
幾千年來,提倡以仁為中心,重視倫理教育,由孔子、孟子思想體系形成的儒家學說對漢族產生著常常深刻的影響。
在道德修養方面,華夏文化重視:aquot天人合一aquot、“心物合一”、“止于至善”、“復歸于樸”。心若有私,便不能與物合一,便不能達到至善,更不可能反樸歸真。《周易·文言傳》說“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
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人之初生之時,本無私欲,一派天然純真,此是“先天”狀態;既生之后,進入“后天”狀態,隨著對外物的接觸,名利美色的誘惑常常蒙蔽我們的先天之性,因此,私欲就會出現了。
人心本無私,但是,因為肉體的欲望而使人容易產生私心,所以,要回歸自然,就需要自覺地修養,修養的過程也就是存其天理、滅其私欲的過程,也就是心物合一的過程、達到至善的過程、復歸于樸的過程。
在器物制造方面,華夏文化也重視把禮樂精神融入進去,而不是只求實用性,尤其重視不過分突出人工的技巧。
中藥材一般是直接從自然之中而來,不去進行提煉加工;中國建筑強調風水以及與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