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路走來,雖時日不長,但我已經明白了父皇的良苦用心,如今港口就在眼前,如何能安坐于艦中不聞天下事?”
張華你的這番話讓姜田一愣,然后看了一眼吳遠,對方也是報以苦笑,姜田明白那個總是纏著自己問問題的少年漸行漸遠,變成了一個心中自有壯志的青年,這樣看來的確是該讓他接觸更多的東西了。想到這里姜田第一次朝著自己的這個學生深揖一躬“如此說來臣必不辱命!”
這是姜田第一次以君臣之禮朝對待張環,可以看做是對他這個太子的認同,沒思想準備的張環被嚇了一跳,他沒想到看似最難獲得的認可就這么輕易的降臨了。
日本人當然不知道船艙里發生的這一切,他們只能看見如同城堡般的靖海號緩緩的靠上碼頭,威風凜凜的水兵身穿著雪白的水手服,如同雕塑般站在船舷一側,緊接著放下一架設計巧妙的金屬折疊舷梯,一名身穿大紅色斗牛服的中華官員小心翼翼的走下梯子,但是當他站到碼頭上堅實的地面后,舉手投足間馬上就恢復了一股卓爾不群的風度。雖然早就聽說過這位權臣十分年輕,但看見真人之后還是有點讓人吃驚,可再看他身后跟隨的幾個人,這些小日本就更是奇怪了,如此重要的事情派個年輕的官員來也就算了,怎么他的隨從更是一個比一個年輕,就連宦官的年紀都絕對不超過二十五歲!
藤原很不屑的看著自己那些同僚,本來自己的官階并不是特別高,和他有親緣關系的近衛、一條、二條等家族級別都比他高,只是他作為一力促成日本開國的天皇系官員,又是多次出訪中國認識這位中華使節,這才主持起迎接的事宜,在這種場合中,德川家自然不能眼看著天皇和中華密謀,所以也派出了德川家綱的叔叔保科正之前來迎接,不過這時的幕府也知道要留存實力不能開罪于中華,便沒有和藤原爭奪這個迎接大臣的位置。
眼見著姜田正緩步走來,,作為日方的代表,藤原趕緊向前緊走了幾步,然后一個標準的九十度鞠躬“姜大人遠道而來,鄙人奉吾皇之命在此恭候多時了。”
姜田一看又是老熟人藤原,心想這日本天皇除了你就無人可用了?不過他嘴上可沒這么說“有勞藤原大人久候了,這次在下奉中華皇帝之命特來覲見貴國天皇,是為中日兩國友好而來!”
漂亮話說的冠冕堂皇,可除了他們倆之外所有的人都對這番說辭不以為然,吳遠和張環都知道姜田是怎么算計日本人的,幕府這邊也知道天皇不過就是個擺設,這貿易利潤的大頭還是落到了德川家手中。眼看著幕府的財政是捉襟見肘,若不是還有些礦山支撐,恐怕早就維持不了現在的局面了,德川家綱年紀尚輕,大權都掌握在保科正之與酒井忠勝手上,所以看在錢的份上,暫時沒人去考慮天皇賺這么多錢會有什么后果。
走完了過場,按道理說應該是姜田等人在驛館休息,然后乘坐日本派遣的車輛去京都面見天皇,不過姜田既然想方位的展示中華的強大,自然不會老老實實的聽日本人安排,于是船隊中專門用來運載車輛的船舶便打開艙門,將一輛輛裝飾典雅卻充滿大國氣韻的四輪馬車卸載在碼頭上,這種專門的外交車輛一共兩輛,剩下的三輛是經過改裝的偏廂車,每輛車能運載十名副武裝的海軍陸戰隊員,這三輛車就是作為貼身保鏢的警衛排所乘坐的車輛。
因為張環的存在,真正的保衛人員其實是隱藏在腳夫和隨從中的,不過也正因為要掩蓋真正的保鏢,同時還要在日本人面前擺排場,陸戰隊的護衛就必不可少,至少這三個加強班的士兵在陣地戰時面對十倍的日本兵也是有自保能力的,姜田真正擔心的并不是某個大名失心瘋了要襲擊自己,而是害怕無處不在日本間諜(忍者)威脅到張環的安。
驛館之中姜田正坐在榻榻米上看著藤原拿著一套陶器表演日本茶道,不時的還和一些精通中國文化的日本人閑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