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集比張三走的時候更熱鬧了,碼頭上的河房租出去了至少一半,大多數都是絲商租下,前店做生絲買賣,后院煮繭繅絲,桑蠶季之外,還做一些其他買如買賣絲綢。還有一些其他商鋪,柴米油鹽都有,已經是一個很熱鬧的小鎮,跟江北一些大鎮相比還不如,比以前的潯溪村卻繁盛了不知多少。
江南的絲綢,蘇湖一帶是最好的,蘇州也就是現在的平江絲綢行業做的更大,但湖州的絲質其實一點不差,主要是沒有蘇州的商業發達,因此還沒有發展起來。作為行內人,曹雪巖卻知道,其實湖州這一帶的土地,比開發更早的蘇州更肥沃,大家都靠的是太湖一湖之水,蘇州地區一直是中心,開發的早,土地自然肥力下降,而桑樹生長是很耗地力的,肥沃土地上的桑樹養出的蠶才能織出上等的絲綢,很多蘇州有名的綢緞莊,其實都在用湖州的生絲。
曹雪巖家的買賣,不是翹楚,但也不小,長江南北都有商鋪,家里還有作坊。行業里也是有頭有臉的人物,他很快就看重了公主集這塊地方,湖州的絲要到蘇州,走這里最便捷。另外這一帶本身也有生絲產出,只是還沒有做大,潛力很大。在江北做生意,曹雪巖知道,江北和汴京的產業算是完了,江南絲綢業勢必會興盛起來。
他有了一個念頭,他那筆貨款可以不要,買下公主集的河房,日后肯定賺錢。自家也可以在這里開鋪子,收購生絲。
但公主別院的人竟然不同意,他也不敢惹。公主走了,可留下的院子卻掛起了當地官員親筆的匾額。據說這家的主人已經換人,可有那匾額護著,他這樣的商人就不敢動。
別院的女主人說,這里的河房只租不售,讓曹雪巖好生可惜,果然不止他看好這里。他立刻租下了緊鄰的三間河房,決定也開辦一家日漸興隆的生絲行。
別院沒有足夠的現金,可是她們有很多糧食,積攢了兩年都沒賣的糧食,具體多少她們沒說,看他們的糧倉,曹雪巖估算不會少于三十萬石。糧食如今也很緊俏,價格漲了不少,有糧就不怕沒錢。
曹雪巖甚至接受用糧食來付賬,他拉到平江很容易變現,拉到江北甚至能大賺一筆。
就這樣,賬只用了一天就平了,曹雪巖得到了十六萬石大米,每石不過三百多錢,每斗三十多,比尋常年經高了不少。可跟揚州一比,就差的遠了,曹雪巖回來的時候,揚州米價每斗高達一百文,這在尋常年間是不可想象的。淮南地區一直都是大宋米價最平的地方,往年小地方米價不會過二十文,揚州這樣的大城市五十文也很罕見,哪怕遇到災年,都很少高于八十文。可現在卻高達百文,實在是遇到了比災荒還可怕的戰亂。
不僅僅是米價低,關鍵是米價太平,淮河流域水網密布,幾乎每個城市都能通運河,局部有災害的情況下,物價上漲都有限。所以往往在淮南做米糧生意,是很難賺到錢的,只有一些很大的糧行薄利多銷,中小商人一般不做這種生意。
現在揚州的米價已經高到讓曹雪巖這個絲綢商都心動的地步。
曹雪巖拿到了錢,很快就往平江趕,他給李慢侯了十萬貫的絲綢絹帛,那可不都是他的貨,他是聯合了好幾個在揚州做絲綢生意的蘇杭商人一起供貨的,這些錢他得盡快還給他們,他可是從中抽頭的,平賬晚了,影響他的信譽。另外他也好多天沒回過家了,他想兒女,小妾大概也想他。
牛仲拿到了錢,在趙叔近的催促下,立刻南下。潯溪這里之所以能誕生南潯鎮,就是因為交通便利,往東幾里就是運河三岔口,往北通平江,往南通秀州,再往南是杭州,可以說這里就位于蘇杭的交通要道旁,西邊又是生絲產業中心,不興盛才怪。
牛仲帶著錢,帶著近四百部下。對于李慢侯派這么多人來,趙叔近很滿意,之前李慢侯說借他一個都的兵力,趙叔近以為能有一百就不錯了,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