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比蒙古弓要輕,八旗兵擅長的,也不是騎射,更習慣下馬步射,才更能發(fā)揮出精準的優(yōu)勢。
如果說女真人時代,沒有蒙古復合弓的技術(shù),清朝人依然沒有選擇蒙古式的硬弓,只能說這種弓真的不適合東北地區(qū)的環(huán)境。
由于投入了更多的弓手,不但在城墻下攢射,甚至很多站在護城河另一邊對著城頭漫射,大大加強了火力密度。但這絲毫不影響城上的軍隊,除了外圍士兵跟契丹兵對射之外,登城點附近的弩兵,依然主要將火力對準登城的女真人。
人人披甲的好處,就是不用太擔心弓箭。當然,這也需要嚴格的訓練和紀律約束,否則在不斷被亂箭擊中的情況下,很難保持冷靜。
戰(zhàn)斗了不到半個時辰,三架登城飛梯,再次被推下城墻,守城士兵再一次到達了體力極限。可是金軍并沒有放棄,他們也試圖控制節(jié)奏,不能讓宋軍帶著他們走。于是他們繼續(xù)投入兵力,再次搭起飛梯。
李慢侯知道,金軍之所以能戰(zhàn)斗,不但因為他們天生的生活習性,他們同樣是經(jīng)過最嚴格訓練的冷兵器強軍。
宋朝名將,多次擊敗過金軍的大將吳階曾經(jīng)評價過,說金兵“勝不追,敗不亂,整軍在后,更進迭卻,堅忍持久,令酷而下必死,每戰(zhàn)非累日不決,蓋自昔用兵所未嘗見。”
勝不追,敗不亂,這就是紀律,成吉思汗曾經(jīng)就因為部隊打贏之后樂于搶劫別人遺棄的軍資,而制定了嚴格的軍規(guī),才鑄就了蒙古軍隊的強大根基;游牧民族的士兵可怕,更可怕的是用嚴酷軍紀約束下的游牧軍隊。成吉思汗的蒙古騎兵,完顏阿骨打的女真騎兵,就是這樣的部隊。
而且他們不但軍機森嚴,懂得令行禁止,而且非常堅韌。可以做到“令酷而下必死,每戰(zhàn)非累日不決”,這是吳階跟西夏軍作戰(zhàn)沒有遇到過的情況。也是李慢侯擔心的,因為這些自幼以肉食為主成長起來的女真人,耐力確實比吃素食長大的士兵強了很多,可以“累日不決”,而他那些素食為主的山民士兵,紀律自然是有的,可身體機能確實不如人,這是現(xiàn)實條件。
如果敵人持續(xù)的這樣攻擊,不給他的部隊任何休息的時間,這是對李慢侯一個考驗!
看到這種情況,李慢侯馬上下達了一個命令“牛仲、田平、田夏,帶騎兵登城,策應(yīng)步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