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在只是浙江沿海的武裝首領,大量本地亡命徒加入了這個行列,成為主要成員,反倒是那些海盜性質的綱首們,不是在最開始被滅了,就是返回杭州去了。
李慢侯對這些武裝綱隊勢力,本來是抱有良好觀感的,因為他們畢竟是一群敢于在金兵出沒的地區,從事運輸活動的勇士,為揚州帶來了大量物資,不但能維持,而且能拓展揚州的物流。
但這些綱隊太難控制了,不知道是不是那些浙江海盜們帶來的風氣,他們既是武裝押運的保鏢,同時也是武裝搶劫的強盜。這給本來就非常脆弱的治安環境,帶來了更大的壓力。揚州周邊,不但有金兵出沒,有流寇橫行,有潰兵作亂,現在還增加了這些綱隊,亂的不能再亂了。
可打擊他們也不行,畢竟他們可以為揚州帶來大量商品,揚州不可能沒有外來物資就自己能夠維持,揚州大量手工匠讓揚州獲得了兩百年難得一遇的手工業發展良機,可同時手工業需要的原材料,都需要外來供給,沒有這些綱隊,是不可能有繁榮的手工業的,甚至軍工生產都要受影響,因為硬弩生產最重要的原材料,水牛角,就需要從江南進口。
最讓李慢侯惱怒的,是這些綱隊還在挖他的墻角。最先取得對抗金兵的方法的,當然是軍隊。掌握最多戰斗經驗的,當然是士兵。于是這些能夠取得巨大紅利的綱隊,就開始拿豐厚的金錢引誘李慢侯的精兵,不管是騎兵還是步兵,他們都挖。現在在揚州,甚至開始出現某一個綱隊中,擁有跟女真契丹俘虜實戰演練過的護軍精兵,綱運費用都要高不少的情況,更加造成了綱隊挖角軍隊的情況。
對于這種情況,李慢侯還無計可施,只能一次次提高軍費,現在他手下的精銳步兵,軍費已經漲到了五貫,浙東步兵也得三貫,可那些綱隊,敢開出十貫的軍費。李慢侯的部隊,又大多數是為了錢當兵的浙東山民,哪里有什么愛國心,哪里經受得起這樣的引誘。一開始要求復員,李慢侯不同意,很快他們就開始開小差。
現在他手下的精兵跑了一百多,那些新兵跑了都快上千了,還有十幾個騎兵也跑了。堵不如疏的道理,李慢侯是明白的。于是一邊繼續加軍餉,一邊出臺復員機制,士兵可以走,但得留下他們的武器和戰馬,這些可都是重資產,流失了太可惜,即便抓回來殺頭,那也是損失。
至于綱隊組織,動他們,也只是一個念頭。現在最大的一批綱隊,都是上千人的規模,總人數沒有統計過,但兩三萬是有的。剿滅綱隊,可比剿匪還困難。
而且李慢侯也反思過,這些綱隊的出現,跟揚州畸形繁榮的情況是一樣的,他要付不可推卸的責任。如果不是他成功保住了揚州,讓揚州成為一個規模巨大的安全區,讓江北出現了一個規模很大的市場,這些綱隊就沒機會出現。
因為如果揚州像其他城市那樣,迅速被金兵攻破,劫掠,焚燒,成為白地,根本不可能吸引到這些綱隊,更無法支持他們成長到如今的規模。
同時這也是一個好現象,就連民間都擁有可以對抗金兵小股部隊的力量了,金兵還有什么可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