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來的,比如限制規模,一年印一百多萬貫;還有換界制度,錢引一界是兩年,到期作廢。但如果完全作廢,錢引也不可能被人接受,因此有換界制度,到期之前,老百姓拿舊引換新引;還有稱提制度,當錢引貶值嚴重,朝廷可以拿出現金兌換錢引,保證錢引的含金量。
但這些制度,都是用來保證錢引信用,可在不同人手中,不同目的下,制度是不可能得到貫徹的。
首先限制措施就被突破了,南宋印的錢引數量已經不能用一百萬貫來限制,一千萬貫都打不住,過量的錢引必然貶值;換界也被當成了另一種斂財工具,老百姓拿舊引換新引,是有手續費的,官府可不承擔這種成本,這種以舊換新的費用,叫做貫頭錢,越收越高;保證信用的稱提,也變味了。官府拿出現金定出一個匯率來兌換錢引,目的是為了穩定錢引的幣值,結果官府兌換的時候,市價已經很低,他們定出一個比市價更低的兌換比例,結果反而助長了錢引貶值。
這些文官玩不好之后,就動用權力強制。印錢引的最大原因,主要是銅錢不足。他們限制老百姓儲存銅錢,規定平民之家最多只能儲存一萬貫銅錢,官宦人家最多可以儲存兩萬貫,試圖將銅錢逼入流通領域,讓錢引成為儲存貨幣;為了對付老百姓隱匿,就祭出了鼓勵告發這種邪惡手段。
為什么不多鑄銅錢呢?
因為成本太高!
在南宋低效腐敗的管理體系下,鑄造一千文錢的成本高達兩千四百文,所以趙構才不斷廢除各地的錢監,停止鑄錢。
印錢還能印賠?南宋就是!
李慢侯在揚州印的藩引之所以穩定,最大的問題其實不是有糧食和食鹽做保證金,其實是嚴格執行了那些制度,有數量限制,也會動用糧食、食鹽來收取過多的藩引,杜絕過度編制,甚至拋售銅錢穩定幣值,而不是利用這些手段搜刮。
雙方圍繞錢引和藩引問題,爭吵了好幾天之后,雙方都累了。趙鼎派開始懷疑這些藩引是否真的在揚州官府手里,哪怕他們拿出了所有的賬簿。
最后呂頤浩和李慢侯做出了擔保,表明這些就是揚州官府再管這才讓趙鼎派沒有話說,同意了呂頤浩要用淮引遞解軍費的建議。
問題是呂頤浩為什么會支持淮引呢?李慢侯真的放棄印刷藩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