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不多,但這里既然不能生聚,如何興兵?王爺為什么派他來這里,流放他顯然不是,這點認識綦業(yè)是有的,他又沒犯過錯。他外放只是接受鍛煉,就像李睿。
想到李睿,讓他頗有些壓力。因為李睿去年滅了五萬克烈騎兵,傷了克烈人的元氣。他們通過蒙古人試圖贖回這些人,最后他們湊了三千契丹、漢人,換回去了三千戰(zhàn)士,婦孺他們不要,就要戰(zhàn)士。那三千契丹、漢人,契丹人是投靠他們的邊緣部落和散兵,漢人是流落草原的奴隸和工匠,男女老幼都有。
剩下的戰(zhàn)士,他們拿不出贖金,沒有搶過揮舞著銀票的礦主,最后在騾馬市上被賣了。
可是他這里又沒有冒失的草原人,原本生活在這里的女真人,全都遷走了。女真人可比他更了解這塊土地,他們不會翻山越嶺進犯,綦業(yè)也打不過去。他留在這里的意義在哪里?
之后燕王發(fā)來的一些命令,也都是讓他搞經(jīng)濟的,比如發(fā)展造船、捕撈,甚至跟倭國人學習補鯨。這些都是很難聚人的產(chǎn)業(yè),沒有人就不可能有大軍。即便從外地調(diào)來大軍,他都供應不上。
年輕人總是喜歡多想,給他的命令就是讓他穩(wěn)定局面,他偏偏要往更復雜的地方去想。主要是他覺得局面并不危急,才有這些心思。真的很危急的話,他也就沒時間多想了。
南邊的高麗人,王朝腐敗。之前幾年,外戚李氏和皇族王氏斗爭激烈,乃至皇宮都被燒了,國王一度想禪位給李氏,李氏沒有接受。老皇帝剛死,新君號稱“太平好文之主”,一聽就沒什么進取心。開始推行重文輕武,文武矛盾比宋朝還激烈。
難道王爺派他來這里是讓他圖謀高麗?
東邊的倭國比高麗還差,混亂了幾十年了,一直安定不下來。地方門閥割據(jù),朝廷綱?;靵y,權(quán)臣、皇帝內(nèi)斗不斷。王爺又讓自己通倭國,莫非是要圖謀倭國?
綦業(yè)想了很多,直到藩府發(fā)來命令,讓他將兩萬多契丹人送回去,說是要送到西域。
這兩萬多契丹人,大多數(shù)是婦孺和少年,壯丁被女真人征發(fā)走了,他們留在后方,被韓剌裹挾帶到了這里。雖然是一些婦孺少年,可是對缺人的曷懶甸來說,依然是一筆寶貴的人力。所以綦業(yè)是有些不情愿的,他不由得想,難道王爺派他來就是為了這些契丹人?
綦業(yè)一直有些不明白,王爺為什么對西域的殘遼那么好。根據(jù)慣例,耶律大石打不回來,史書上只能稱他們西遼國??伤麄兇蚧貋?,似乎對燕王沒什么好處。他們奪回草原,難道不會跟燕王爭燕云?可是燕王這些年,沒少往西域送人,男女老幼加起來,恐怕不下于五六萬人了。
耶律大石給了燕王很多財物,但燕王不是個圖財?shù)娜?,大量禮物都拿出來拍賣,他自己喜歡的,往往自己買下,他說這是國禮,是送給燕王,不是送給他個人的。燕王的公私財物十分分明,連五國城的道君皇帝送給他的大量字畫,燕王都拿出來拍賣,而且賣來的錢,最后又送去給道君皇帝,讓道君皇帝的囚徒生涯這幾年過的越發(fā)滋潤了。生的孩子數(shù)量都超過二十個了,還有好幾個是跟女真女子、契丹女子生的。
或者燕王是打算將東方的契丹人都送去給大石,好讓大石在西方扎根,但綦業(yè)覺得這不高明,不可能是出自燕王的手筆。真的擔心大石,不該去縱容他,而是要打擊他,這才是燕王的風格。大石手里的契丹人,不是在女真人手里,就是投了草原部落。這些人不用管他,大石就發(fā)展不起來,就不可能回來。因此如果懼怕大石回來,燕王根本就不需要跟大石有接觸,不理會就是最好的選擇。
綦業(yè)終于在胡思亂想中被調(diào)走了,確認曷懶甸大局安穩(wěn)之后,東藩府將他調(diào)往遼東,讓他坐鎮(zhèn)韓州、通州、信州三州。
這三州都位于楊柳河(東遼河)流域,位于遼河地區(qū)最北端,北邊是兀術(shù)勢力范圍,南邊通過遼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