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希望的。雖然蘇軾的“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依然帶著濃厚的游牧狩獵氣息,但至少是能接受的一種事務。
“毛皮可能不行。你身上的絨布,倒是細密。那個部族織的?是波斯絨?”
耶律大石的眼光倒是毒辣,一眼就看出李慢侯身上的羊絨值得推廣,北方草原上的羊,主要是肉食,羊毛并不好,牧人用來制作粗糙的粘毛可以,紡織成毛布,很不舒服,皮糙肉厚的牧民都更喜歡穿漢人的布料。
李慢侯搖搖頭“別想了。你們做不來的。這是山羊絨,吐蕃草原上有極少的產量,比黃金還貴。我千方百計引種過,養不活。而且還壞草場,吃草連草根都吃了,所過之處,寸草不生。”
后世的羊絨,用來專指山羊絨,最早發源于喜馬拉雅山以北的藏地高原上,分布極少,外地很難引種。到了近代,才開始繁育出適合其他地區生產的藏山羊。即便推廣開來,也沒什么太大的意義,因為產量太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