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靖選擇接受,因為這跟目前的現狀一樣,他依然是東洲之首,漢海大都護。但地方行政依然是東藩府在管,沒什么區別。他可不想為了朝廷,跟東藩府開戰。他爹還沒死呢,死了再說。
而且朝廷給了一個郡王爵位,讓他跟世子爭燕王王爵的動機都沒有了。燕王如今退休,權柄都交給了東藩府,當燕王似乎也沒什么意思。
晏湲發現,推恩令似乎對東藩府沒什么作用。這就不是一個藩鎮家族控制的諸侯,根本就是一個跟大宋一樣的朝廷,掌權的是一套不同于科舉文官的官僚集團。
要滅掉東藩府,似乎除了發動戰爭,將這套體系摧毀之外,沒有別的辦法。可誰摧毀誰還真不好說,東藩府的官員,擁有比科舉文官更強的進取心。一個個如狼似虎,擁有十年軍隊歷練的官員,一個個上班都習慣騎馬,許多都是親手殺過人的書生,這些帶刀文官,甚至比唐朝時的文官都強悍,雖然長孫無忌可以騎馬沖鋒,但這些人真的當過兵。他們以軍人的身份征戰過,他們的官職,都是從軍職轉過來的。一個知州,至少是帶過上千軍人的統制。
可以說,東藩府的文官,根本就是秦朝的郡守,利出一孔,文武兼備。而大宋的官員,一個個都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書生,手無縛雞之力,真的發生了大戰,能打贏才怪了。
如今韓世忠等一批武將凋零,韓世忠的幾個兒子,可都是培養成了文官,一個個都是科舉進士,早就提不動刀了。
晏湲最終沒能削弱東藩,反而加強了東藩府的威望。因為很快有幾個藩鎮也選擇加入東藩府,東藩府是藩鎮讓渡權力的政權。
先是遼東野心勃勃的劉佶在病重纏身之后,選擇加入東藩府。他辛苦大半生,用盡了各種權術,在遼東建立了龐大的基業。治下百姓兩百萬,強國弱民,他的百姓都很窮,他的軍隊也很強。后來多次跟高麗征戰,已經將國土擴張到了大同江,占領了平壤。他的女婿也降服了混同江下游的兀者、吉烈迷諸部,將這些游獵部落轉為屯堡府兵。
可惜劉佶沒有子嗣,他的親族也找不到幾個,他決定直接將遼東郡王的爵位讓給外孫。他的女婿靠不住,是一個跟他一樣野心勃勃,卻缺乏他的城府的遼寇二代。他劉家想要永享富貴,還是要找一個靠山。
能罩得住他外孫的,不是朝廷就是東藩,相比而言東藩更講規矩。于是他遣使東藩,表示希望加入東藩。簽署東藩條法,讓東藩府派員接掌他的安東都護府。東藩府自然樂意,沒有劉佶的手段,要在遼東建立這樣的政權很難。劉佶打下的基礎,東藩府接過來,進行管理的話,又更能開發這里的潛力。
于是東藩括地到了遼東,韓剌一開始很不滿,甚至打算興兵。結果他老婆罵了他一頓,就老實了。劉佶的女兒可是個母老虎,手段很強。把韓剌制的服服帖帖,加上東藩府吞了遼東,可他兒子還是世襲的遼東大都護和遼東郡王,他還求什么呢?老丈人算計的在深,遼東郡王不還是姓韓嗎?
通過這種和平方式吞并遼東之后,對自己命運十分擔憂的西藩集團也開始動搖。以前他們夾在朝廷和東藩之間,是心向朝廷的。可朝廷卻從未對他們放心過。吳璘拉攏到了一半西藩家族,選擇簽訂了東藩條法,他們的子嗣獲得世襲藩鎮權力,擁有大量世襲藩地。他們的屬官,被東藩府統一安排。
東藩括地到了陜西,讓朝廷趕到壓力重重。想阻止,又不敢開戰。而且吞了遼東,陜西之后,東藩的軍事優勢更加明顯。一旦開戰,朝廷如何抵擋得住兇悍的遼東騎兵和西軍悍卒。
看到朝廷的虛弱之后,擔心被朝廷進一步算計的林永長子立刻選擇了投靠東藩,林永藩鎮的二代已經不行了。沒有合理的制度保證,二代們普遍是二世祖。把藩地經營的很混亂,巧取豪奪的他們倒是富貴,可是境內貧富分化的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