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義,綦業的意志開始動搖。他再次向朝廷提出議和,揚州當然是不能讓出去的。但他愿意將淮南西路和京西南路歸還,跟大宋朝廷重新簽訂條約,約為兄弟之國。
可是朝廷再次錯失了機會,導致綦業失去了耐心。加上后方基本穩定,開始籌備渡江決戰。此時距離他起兵,剛剛過去了一年。
這一年的戰爭,對這兩個集團經濟影響非常巨大。原本經濟上,朝廷稍微占優,但東藩效率更高。天下四大雄城,揚州、上海爭奪第一第二,人口規模都在一百五十萬人,但臨安和齊州,也跨過了百萬大官,臨安府杭州城一百二十萬人,齊州則剛剛百萬出頭。
四大雄城,上海是公主領地,幾乎中立。剩下三座雄城,朝廷占了兩座,東藩只有一座。這次戰爭,徹底打斷了揚州和上海競爭的形勢。但齊州和杭州卻趁勢更進一步,因為兩座城市,都是區域性的金融中心。這次戰爭,雙方都無法用財政來打,都在市場上發行了大量債券。東藩府自然在齊州發行,朝廷則在杭州發行。兩座城市資金活躍,大量資金又轉手投入了戰爭產業。
大多數產業受到了影響,跟戰爭相關的產業卻獲得了飛速發展的良機。獲益最大的,就是軍工產業。雙方都有發達的軍工生產能力,之前和平時期,都在全世界傾銷武器裝備。但全世界的市場加起來,其實都沒有雙方本身來的大。這次戰爭,讓雙方的軍工更上一層樓。
山東、燕云地區的鋼鐵產業,以前還是大小高爐并立,獲得大筆訂單之后,大型鐵廠迅速發展起來,他們擁有更加龐大的高爐,直接冶煉鋼材,雖然投入巨大,可是產能也巨大,以前因為價格競爭,許多中小冶鐵爐還能生存,如今為民用服務的中小冶鐵爐熄火,這些大型煉鋼爐訂單不斷,開始快速擴張。一些頗具現代特征的鋼鐵廠開始涌現。
鋼鐵下游,水力鍛造鎧甲的作坊、鍛造武器的作坊,也都快速擴張,形成規模化生產。
戰爭還需要更加廉價的武器,以前鑄造青銅火炮的作坊,開始嘗試用鋼來鑄炮;一些鋼廠也嘗試介入火炮領域。廉價的鋼炮,大規模被鑄造出來。一些降低價格的新工業也率先在軍事領域革新,有人發明出了鋼芯鐵炮和鋼芯銅炮這樣的復合工藝。專門用于鏜制炮膛的專用機器也發明出來,用于取代手工,快速制造大炮。
火炮的迅速普及,是這次戰爭的最大特征。管狀火器,是宋人發明的。金兀術渡江時候出現,開始是竹管,很不實用。經過多年的改進,慢慢用加工工藝更加成熟的青銅取代,才變的可靠。開始在水師和少量陸軍中列裝,這次戰爭因為有大量攻城戰和海戰,導致火炮需求量激增。
新武器的普及,并沒有給任何一方帶來決定性優勢,因為雙方都擁有這種先進武器。反而是因為新武器出現,導致雙方的傷亡激增。他們都先學會如何使用新武器殺人,還沒學會如何防御這種新武器,否則新武器也就不可能普及。
尤其是木船時代的水戰,在火炮面前,損失率極高。雙方的戰船不斷被對方摧毀,一場大海戰,哪怕是獲勝的一方,損失也很慘重。
造船業受益匪淺,船臺全部用來供應軍需都不足夠,所有船廠都訂單滿滿,誰能最快生產出戰船,誰就能賺取最豐厚的利潤。
大炮展現出來的威力,讓綦業的渡江決戰一拖再拖,因為之前掌握的長江控制權變得不穩定了。大宋沿江各地大量建造江船,全部用火炮武裝起來,雖然無法取得控制權,卻四處偷襲東藩水師。雙方的水戰,從大海到長江,四處起火。
戰爭第二年,最大的戰果,是東藩攻占了四川。四川這個地方,只有割據的能力,但自保的話,并不容易被外地攻入。這次是四川內部出現了問題,淵圣太子的支持者起兵,放陜西的西軍進入四川。綦業抓住機會,抽調了十萬大軍入川,并派淵圣太子親至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