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南宋朝廷也打不動了,打了兩年代價高昂的火器時代的戰爭,他們都是靠著借錢來維持,已經越來越借不到錢。加稅導致大量農民起義,三分之一的州縣都已經收不上稅。再打下去,南宋可能被農民起義推翻。
東藩的日子當然也很不好過,但卻比南宋強得多。南宋是一個農業為主的政權,人口過剩,小農經濟之下,抗風險能力很差。戰爭影響了生產,許多農民就要餓死。東藩卻是一個商業氛圍更加濃厚的政體,大農場制度已經確立。還有遼東這樣的未開發土地,糧食向來是過剩的。雖然打的也很辛苦,但卻不會因此餓死人。
當然最大的原因還是,戰場全都在朝廷統治區,東藩的核心區域沒有受到波及。
第三年,停戰之后,東藩迅速派船將李慢侯的棺槨帶回江北,迅速護送到燕京。南宋朝廷甚至還派人來吊唁。
治喪這一年,雙方確實停戰了。都需要時間喘口氣,但是誰都沒有裁軍。雙方主力依然夾江對峙,南宋朝廷開始迅速平息叛亂軍州,東藩府則繼續加強江北統治。
同時東藩府終于正式擺脫了大宋藩臣的身份,因為李慢侯死后,等了很久的燕王世子終于登基。并且祭天地,在燕京稱帝。
東藩府也迅速改變各級機構名稱,丞相府,三省六部制度建立起來。
和平了一年之后,戰爭并沒有立刻爆發。因為新登基的大燕皇帝,希望跟大宋和談。他是趙構的外甥,他母親是趙構的妹妹。
綦業為丞相,但他其實也不想打下去了。只要大宋能接受劃江而治,他愿意和平。問題是宋朝始終不肯接受,現在發現,對方雖然嘴上不接受,可你不打他,他也不打你。默認的和平也是和平。
于是燕國派出國使報聘,對大宋表達感激之情,因為他們讓燕王李慢侯能夠安然入土,同時向大宋遞交新帝登基的國書。
和談依然沒什么結果,但之后燕軍也沒有繼續渡江。在僵持了半年之后,燕國丞相綦業認為長江防線已經穩固,如果立足于防御,并不需要三十萬大軍。于是留守了十五萬兵馬,將近半兵力抽調北上。草原上的形勢,已經讓人不安起來。
蒙古部先后洗劫了東部林木部落,使鹿部和不里牙惕部都被打擊的先后西遷,蒙古部吞并了兩部大量牲口和人口,已經膨脹成了一個人口高達八十萬人的大部。在漠北高原上,已經沒有任何一個部落能跟他抗衡。漠南的白韃靼部,雖然人口更多,擁有一百二十萬人口,可是沒有漠北部落兇悍。數十年來都沒有經歷過大型戰爭,不像漠北部落,不打仗反倒可能滅亡。
此時的蒙古部已經沒有對手,被他們趕到大興安嶺以東的塔塔爾人,只有二十來萬殘余部族,漠北中部的克烈部,經歷過長時間的內亂后,如今也不過是個三十萬人口的部族。林木部霸主蔑兒乞被東藩親自滅亡,其他部族也受到沖擊,這次又遭到打擊。使鹿部和不里牙惕部人口下降到了十萬以下,基本上完全遷移到了可以得到蘇武城保護的區域。
強勢的蒙古,雖然沒有跟東藩,如今的燕國發生直接沖突,可是已經攻擊了依附于燕國的一些邊緣部落。燕國派遣使者,蒙古人倒是很歡迎,也表達了對燕國的尊重。顯然他們不想碰依舊強勢的燕國。接受了燕國使者的調停,蒙古人退出了林木部的草場,但沒有歸還人口和牲口。
綦業決定重新修復跟西遼的關系,歸還土地是不可能的,他希望西遼能重新放開商道,支持蒙古人西征,以此來消耗蒙古人的力量。
這一次西遼同意了,因為他們陷入了跟東羅馬人的苦戰。東羅馬和匈牙利結盟,共同抗擊契丹人入侵。將契丹大軍在多瑙河一帶多次擊退。東羅馬這樣的文明,還善于搞外交,他們甚至游說了西喀喇汗國,當西遼大軍西征之際,西喀喇汗國和花拉子模相繼起兵,驅逐征稅越來越重的契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