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二連三的失敗,讓綦業的雄心壯志徹底磨滅,大燕國依然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依然讓敵對勢力瑟瑟發抖,可他很清楚,如今的大燕國,看似更加強大,實際上比以前弱了。
他南下統一之前,大燕國的本土相對狹小,北方從燕云而下,有山東、淮北,然后是大宋疆土,直到嶺南的兩廣又是大燕國土。
之前東藩府下轄的大燕國土,主要都是沿海、延邊地區,人口三千多萬,經濟非常不錯,從本土向海外延伸,北方山東直接通往大東洲,跟十二都連為一體,南方廣東向南擴展,一直跟印度、大食國連在一起。當時的大燕國,擁有廣布世界的港口基地,整座星球,沒有大燕國商船抵達不了的地方。
當時的大燕國,面對任何一個敵人,都可以用全世界的力量去對抗這個敵人,那是一個世界大帝國。可如今,吞并了長江以北的土地,人口也終于跟南宋相當,達到了一億,但財政盈余的不多,大量國土上,并沒有盈余產出,反而需要中央補貼。
如今江北地方,連揚州這樣當年跟上海并列的大城市都在萎縮,整個沿江城市都是如此,國家經濟命脈轉向大海的跡象明顯。
以前長江之所以能支撐那么多大城市,主要是因為這條大河,是世界上最大的兩個帝國的貿易命脈,可如今宋燕對峙,長江上的貿易迅速萎縮了八成,揚州的衰落,就是海洋經濟壓倒內河經濟的象征。
海洋經濟倒是沒有萎縮,燕國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產國、貿易國,海貿恢復之后,無數大燕國商船開始活躍在大海上。但更多開始跟本國的海外國土貿易,跟東洲十二都貿易,跟大食國、印度貿易。跟西洲的黑人貿易。
規模還在,但利潤卻大大下降。一方面是一些競爭對手出現了,波羅的海聯盟、威尼斯等國,都通過不同航道進入印度地區,向這里的國家歐洲商品。北歐的鋼鐵,米蘭的鎧甲,已經開始蠶食東亞產品的市場。燕國商人要奪回市場,就必須壓價銷售。另一方面,則是成本大大增加了。宋燕對峙,兩國依然在向海外出口商品,但是兩國之間的沿海貿易變得蕭條,大量沿海中小海船無法駛入對方的港口。燕國商人要想裝載宋國貨物,只能經過中間商采購,利潤被削了一道,成本大幅度增加。
大宋海商也是如此,從過去經營萬國貨物賣給萬國的模式,轉向了主要跟自己的海外領地貿易。雖然失去了東洲東岸地區,但宋國開發的大南洲(澳洲)卻有了規模。這里的人口在持續不斷流放罪犯之后,已經達到了五百多萬人,當超過一百萬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規模可觀的跟宋國之間的貿易需求。
如今大南洲的人口規模,已經支撐起了一個相對復雜的社會體系,并且開發出了大量優勢產業。這里的黃金也被發現,每年為大宋超過十萬兩黃金。宋人在這塊天賜之地上,沒有發展成澳大利亞式的礦山和羊毛上的國家,而是以農業為主,跟燕國一樣,大規模采用牛耕馬耕,每年生產的糧食,大量返銷大宋,能養活五千萬宋人。
至于牧業,主要是民間自發的養牛業,以及官府興建的規模巨大的群牧司,主要為宋軍飼養戰馬。
大南洲土地十分廣大,光是沿海地區,就讓五百多萬農民都能擁有自己的中型農場。官府不允許土地買賣,一戶農民可以分到五百畝土地。戶以男丁為單位,一個男丁就算一戶。所以這里流行分家,男孩往往十一二歲就開始分戶,領取土地經營,壯年的父親會一定的幫助。還流行取大年齡的妻子,因為可以幫助小丈夫提前照顧農場。
宋國這種單純的農業開發模式,非常有利于人口增長,加上本國持續不斷的輸送刑徒,這里的人口增長速度,比燕國開發的任何海外國土都更快。燕國認定,不出十年,大南洲人口肯定超過千萬。
由于農業吸引了絕大多數人口,這里的手工業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