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每一次大戰之后,就會迎來大發展。讓人不得不產生這樣一種悲觀認識:作為絕大多數的普通人,似乎對于經濟沒什么價值。因為戰后驅動經濟發展的,不可能是人力資源,只能是新技術,不然無法解釋明明死了很多人,經濟還能增長的悖論。
殘酷的道理表明,對世界進步擁有最大作用的,還是那些知識精英階層,科學家對人類進步的意義,可能大于底層民眾之和。各國統治者都有深刻的認識,所以即便是在最慘烈的戰爭中,也極少有統治者將本國頂尖科學家投入戰場的例子。歷史上,抗日戰爭時期,哪怕大潰退的時候,蔣家政權都將大量大學遷往大后方。美國人吸引全世界的科學家,在制造原子彈的工程中,不但有英美科學家,同樣也有中國科學家。
唯有兩個神奇的國家對本國頂尖知識精英采取過迫害政策,一個是蘇聯,這本就不是一個正常國家,戰爭中,危急時刻,斯大林讓大學教授直接帶著大學生上戰場,大量新式武器則是勞改營中的設計師設計出來的,這些頂尖科學家如果不是遇到戰爭,可能會死于勞改營中。另一個是,但迫害的,主要是猶太科學家。
波羅的海共和國如今就是這樣,雖然戰爭中傷亡了更多人口,死亡的士兵高達三百萬,比英法加起來都多。但戰后,迅速恢復經濟。大量新技術被引入,東洲漢國的柴油、汽油發動機技術,大燕帝國的電力技術。大量本國科學家戰爭中研發出來為戰爭服務的技術也涌現出來,無線電技術很快推廣,并開始發明出廣播、電話等商品。
第二次工業革命在這個國家繼續,并在更深層次,和更寬的廣度擴張。全世界經濟進入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高潮階段。
整個世界經濟版圖,重新接納了歐洲這個巨大的體量,迎來了一個黃金發展期。各主要國家先后完成第二次工業革命,蒸汽動力被電力和燃油動力取代。汽車工業成為成熟工業,飛機、電話技術成熟。
拋棄負擔的波羅的海共和國,在一個弱勢中央政權,和強勢地方商業城市的帶領下,反而在這次工業增長周期中表現最好,成為耀眼的明星。
但巨大的危機在暗中聚集。沉重的債務和賠款,讓大量財富流失。在經濟高速增長下,外來資本大量流入,流入的總量始終多余支付的債務和賠款,讓這個國家能夠持續增添新設備,使用新技術更替了舊技術。可是巨額支出,一直以巨大的國債規模,積累起來。因此波羅的海共和國這一輪增長,事實上是政府債務驅動的。
在人類歷史上最輝煌的九年普遍增長周期后,一波更慘烈的經濟危機擴散開來。主要問題還是工業過剩,無序競爭。各國商業資本修建了遠超市場容量的鐵路、工廠,主要商品全都生產過剩,開工不足。
最終引爆了危機,這都是正常現象。但卻因為戰爭后遺癥,而引發了新的問題。
爆點在中歐地區,波羅的海共和國這個以波德平原為核心的中歐國家,這些年主要是以政府高負債和外來投資驅動的,當海外資金斷鏈,大量資本開始回撤自救。來自東亞的資本從中歐流出,大量黃金從中歐市場上抽走,造成流動性枯竭。法國人還繼續催債,戰爭賠款無法按期償付,法國就威脅要再次進軍魯爾。弱勢的波羅的海共和國政府,對內無法凝聚所有城市,對外無法抵擋威脅,國家瞬間陷入混亂,工人罷工不斷。
東亞各國都在自救,無暇他顧。大燕帝國率先行動起來,開始以家天下文化下的手段,對經濟體系進行整改。在以前歷次工業革命沖擊下,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和手段。帝國政府牽頭,直接介入經濟領域。
對一些嚴重過剩的產業進行重組,之前通過這種方式,已經在紡織業、絲織業建立了數個壟斷集團。絲織業以江南生絲和嶺南絲織兩大集團壟斷,棉紡織工業則是齊魯織造和黃浦棉麻公司壟斷。山東礦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