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遼跟基輔羅斯帝國長期圍繞第聶伯河通行權爭執不斷,也讓這兩個相鄰,但文化、種族、信仰都不相同的國家互相之間充滿敵意。
于是西遼空軍開始轟炸基輔羅斯帝國后方城市,摧毀頓河、伏爾加河上的橋梁,炸毀鐵路。摧毀重要工業設施,轟炸煤礦、鐵礦。這讓工業落后的基輔羅斯帝國工業水平,至少倒退了三十年。
但此時卻開始有大量斯拉夫人加入聯軍,這也是英國最想看到的,是西遼參戰最大的價值。德軍掠奪政策下,各地的游擊隊此時都在朝聯軍控制區匯聚,接受整編,獲得武裝,從游擊隊轉變成正規軍。倫敦的基輔羅斯流亡政府,也派出官員來重建政權。立刻將聯軍剛剛攻占的基輔羅斯名城波爾塔瓦設為臨時首都。
東歐戰場打了一年,也進行到了消耗階段。反而是德意聯軍先退出野戰,開始構筑防線轉入守勢。盡管他們實際上打的更出色,機動性戰術運用的更好。但他們就是打不動了,坦克沒有足夠的燃油補給,飛機出動頻率降低,只能停止高消耗的機械化作戰。財大氣粗的英漢聯軍,尤其是漢軍,盡管許多戰術都顯得粗糙,可是主動進攻的精神很強。這就不是一個精細民族,跟同文同種的宋國人幾乎是兩個民族。
于是戰場轉入了德意聯軍戰略防御,英漢聯軍戰略進攻階段。
戰爭打到第六年,德意志帝國確實有些消耗不起了。上次歐洲大戰,戰后就有結束戰爭的戰爭之稱,讓法國人至今不敢介入戰爭,法國輿論對參戰的聲音退避三舍。這次大戰,比上次消耗的資源更快。上次戰爭畢竟是一次線膛槍和大炮的戰爭,而這次卻是一場飛機坦克的戰爭,人均消耗量超過十倍以上。
三條戰線上的消耗,以及德意志地區的戰略轟炸,都大大影響了德意志帝國的生產力。大量工業企業被迫東遷,波蘭地區的冶金工業開始承擔更多的生產任務。
英漢聯軍的作戰方向,也直撲波蘭而去。放過東歐其他地方,就是打算從西遼一直殺入波蘭,英國情報機構認定,只要軍隊開進波蘭,肯定能得到波蘭人的歡迎。軍隊宣傳中,印刷了大量波蘭美女的海報,告訴士兵們,波蘭美女在等著他們解放,波蘭姑娘一定會像斯拉夫姑娘一樣熱情歡迎他們,投懷送抱,獻上熱吻。
就在聯軍推進到基輔的時候,距離戰爭結束邁進了大大一步,因為法國人終于按捺不住了。
一方面是他們看到德意志日薄西山,他們跟德意志帝國的領土爭端必須解決,否則阿爾薩斯和洛林這樣的戰略地區就永遠不可能收回,斯特拉斯堡這樣的萊茵西岸地區,也將永遠失去。另一方面,德意志帝國粗劣的外交手段,也將法國往英漢聯軍一方逼。工業產能達到極限之后,德意志帝國不斷逼迫法國人擺明立場,要求法國為他們生產軍工產品。但法國不敢這么做,那意味著可能遭到英國的進攻。
于是法蘭西勇士終于在德意志帝國的壓力下選擇了立場,站在了德意志帝國口中的東方人一方,不為了德意志帝國代表的歐洲作戰。
法軍的突然參戰,讓德意志帝國猝不及防,許多邊境城市紛紛落入法軍手中。盧森堡、洛林高原,先后丟失。緊急抽調兵力,好容易穩住局勢,英漢聯軍卻大規模從法國登陸。
法國敢參戰的最大原因,還是得到了英漢兩國的承諾,會向法國戰場派遣軍隊。他們也確實需要從法國突破,大量積壓在英國的聯軍部隊,立刻登陸法國,一個興趣就投送了一百萬兵力。
聯軍此時已經擁有了絕對的兵力優勢,德意聯軍一方,將所有中歐地區年輕人都強征入伍,也不過一千五百多萬。英漢聯軍一方,英國人動員了六百萬人,其中非洲黑人部隊就有兩百多萬,漢軍則高達八百萬人,還不是強征入伍,主動參軍的志愿兵,如果實行義務兵役制,漢國能武裝兩千萬大軍。西遼帝國則實行了動員,武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