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說最近這一段時日里,最受天下人所關注的一行人,必然要數大昭太子為首,外相甘茂為副的調查團了。
調查團到達彭城的當日,趙魏雙方為了表示尊重,各自都宣布暫時?;?。魏國龍懋方面更是率軍齊刷刷后撤三十里,為信陵君和龍陽君的入城造勢。
而在迎接扶蘇入城的歡迎儀式上,趙括的活寶級表現更是令所有聽了在場之人描述的旁觀者們大呼有趣。
如此跳脫的年輕將軍,讓見慣了軍中將領老成持重的百姓們自然倍感耳目一新。
在趙國國內,趙括,這個原本只在趙軍高層流傳的名字,也迅速在有心人的推波助瀾之下為平民百姓所熟知。
其曾經在十四歲時就辯倒了一眾名將的驚人戰績也隨之流傳開來,一時間,趙國名將輩出的名頭似乎更為坐實。
國有大才,能人輩出。
這讓趙人在局勢危如累卵之際,多少吃下了一點定心丸。
然而百姓們不知道的是,時至今日,往日里同樣將十四歲時的一鳴驚人作為最佳戰績的趙括,此時最不愿提及的,也正是那時的不知天高地厚。
如今再有人在他面前提起此事,趙括要不是羞赧難當,要不就是勃然大怒。
李牧與王翦對他的評價,趙括本人當然也是心知肚明。
要說在安邑、留城等大戰之前,趙括還對兩位宿將對自己的評價不屑一顧,只認為對方是在妒賢嫉能而已的話。
到了今天,趙括終于像甘茂所提醒的那樣,多少醒悟了一些。
就是這一點醒悟,配合趙括本身就卓然不群的將略,若說趙國從此再添一員李牧級別的定海神針或許過早,但若只說“指日可待”四字,其實并不為過。
趙王成也是這么想的。
而趙成其實還有更深的想法。
那就是用趙括代替李牧。
一朝天子一朝臣,趙成想將李牧替換掉的想法,早已不是一朝一夕了。
早在當日趙成御駕親征,將趙國北疆的禍患一力掃平,國內卻多在贊揚李牧在上黨緊守不出之際,替換掉這個德高望重卻占著茅坑不拉屎的李牧,就已經是趙成的心腹大事。
前面所說的,推波助瀾的“有心人”,除了趙成以外,還有何人呢?
李牧能力強不強?
那當然很強。
但是這樣的老將,為了自身的名望與地位,而不愿意像年輕人那般敢打敢沖,卻是讓趙成很不滿的一個點。
在大昭鐵蹄每日在耳邊踢踏之時,趙成需要的,不是李牧這樣一味守成的老將,而是更有熱血與沖勁,渴望建功立業的年輕將領。
比如趙括。
趙成另外不滿李牧的一點自然就是李牧的客大欺店。
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
這自然是將軍們用來對抗亂命的說辭,但同時也是戰國時代的成例。
戰場變化何其迅猛,若事事都要千里之外的微操,仗還怎么打?
趙成不是庸主,這一點他同樣明白且尊重。
但那是“將在外”。
可李牧現在明顯已經到了“將在內,君命同樣有所不受”的地步,那趙成還怎么忍?
趙成如此想要替換李牧,但遲遲都未動手的原因其實也很明顯。
一是無人可換。
在廉頗遠走齊楚,趙奢戰死在安邑城外之后,趙國軍方除了李牧之外,再也沒有能夠一力承擔起趙國全軍重擔的大將了。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何況是李牧這樣的帥才。
君不見,走了廉頗之后的齊國,空自擁有山東最強的紙面實力,卻在與楚國的戰事中表現疲弱,甚至連鐘離縣都需要扶蘇的幫助才得以攻下。
沒有合適的人選就匆匆撤換大將,趙成不傻,不會如此自毀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