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大落,董得做了十余年的書童卻是沒能學到什么書上才華,不然一定是能言語出心灰意冷這四字言語以此來形容自家少爺,可他董得只能是看著自家少爺之后也自己傷心。
兩個真傷心卻是截然不同的那般傷心。
可就在此時,就是眼前老人這副他董得自以為萬載不會忘卻掉的那副面龐,給他少爺引領而上了一條完全不相同的一條路,一條不僅僅是他董得就連他董得的口中少爺,那個讀了不知多少山上奇異怪哉書都只能是對著那條截然不同路途瞠目結舌的山上路。
自然而然若是沒有他家少爺選擇踏上這條路途,他也不會是有那份山上淵源而踏上這條旅途,走上如此一條的非凡道途。
所以他董得這幾百年載,甚至于甘愿白白浪費自己絕非會止步于此時修為境界的那份山上機緣,畢竟在他董得心中修為境界永遠都是排在自家少爺后面的。
最像山上修士的山下人,便就是他董得了。
呂秀才止步,其實本就沒有多少步,只不過他呂秀才走的不著急,而那個拄拐老人也是等的不著急,所以就慢了些。
一次慢便就有了這后來次次慢。
拱手彎腰一氣呵成,是山下世俗王朝之中學生見先生的常見輯首,最為常見的往往卻是蘊含道理最深的。
就像是道修之中的那本最高典籍的開篇言語,大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萬物。
大道之源始便就是這么個一字了。
那個拄拐老人欣然一受,不過也只是一受而已,沒有絲毫態度表于言表。
就像是他呂秀才只是一拜,至于這前拜之人于老人而言,有無所謂而已。
盡收于眼簾下的董得不覺是背脊直直而挺立,嘴角彎彎笑,笑意由內而外。
就算是過了這對于尋常山下凡凡人而言的漫漫幾世人生,自家少爺依舊是忘不掉自己讀書人身份,既然自家少爺都沒忘掉自己這么個讀書人,他這個書童怎么敢忘掉自己這么個書童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