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釋的事馬上就能說個明白。
沈兵這還沒把工業化、三權分立等這些東西拿出來說呢。
所以現代社會的經驗還是很有用的,這說的不僅是發明創造的實物,更有這種超前的理念可以借用。
尤其像扶蘇這種更關心治國或是天下蒼生的人,要收服他就得用這些理念。
沈兵這邊按部就班的接收來降的楚民,楚王啟那邊就亂套了。
因為傳單不只是發到了楚國貴族的封地,甚至都到了洞庭并影響到楚王啟的百姓。
確切的說不是“發到”洞庭。
沈兵還沒那閑情將傳單滲透到洞庭去影響楚王啟的人。
傳單之所以會“發”到這里,是因為這玩意很容易藏著并帶走……不過就是一張紙而已,對折對折再對折,折成一小團往衣角里一塞,要想搜出來還真得費點心思。
然后楚國各城之間免不了會有親戚、朋友之類的,再加上這紙還能值個八錢、十錢的,商人也會低價收購了將其往南面價更高處販賣……于是就自然就流通到腹地洞庭。
這就是傳單的厲害之處。
在此之前百姓傳遞消息往往是口耳相傳,這其中就有“口說無憑”傳著傳著就被稀釋,結果就沒人信也就沒有了“殺傷力”。
但傳單不一樣,傳單就是“憑證”,拿出來一讀就都信了只要到淮河降秦,就會得田得地還有免費的新工具。
百姓需要的是什么?
干了一輩子為的不就是這些嗎?
楚國那是有太多沒田沒地只能為貴族干活然后得到一點可憐的糧食了……
這與秦國的封建制不同。
秦國有個稅率,比如十二抽一,于是多勞多得繳完稅后還有富余。
楚國則是農奴制純粹購買勞動力,田里產多少與農奴無關,給這么多糧讓你餓不死然后成天在地里干活就對了。
那還有什么好想的?
當然是選擇逃往淮河投秦啊,何況那里還有許多自己的老鄉,據說還有人去過已成功得到田地……
于是便連洞庭都開始人口流失。
這可把那楚王啟給愁的。
他和項燕兩人想來想去要控制流失問題卻發現這十分棘手。
因為不可能把城門一關將所有百姓都關在城里頭不讓走……百姓得出城到城外的田地里干活,把城門關死了這些百姓實際也失去作用了。
而百姓一旦出城干活,那想約束住他們就很困難了。
城外可沒城墻,而且那干農活一鋪就是一大片,尤其洞庭一帶到處是水網密林,隨便一藏就沒了影,怎么看都看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