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題目?”
木正南搖頭道:“不必更換,小王聽聞,春秋時諸子百家就有為而治和無為而治辯論不休,如今我和陸學士也可效仿古人,各選一邊,各抒己見,自陳己詞?”
陸璟聽到此處,瞬間便洞悉他的算計,諸子百家中墨家、縱橫家等主張有為而治,道家主張無為而治。
孔子雖然也提出無為而治,但是和道家的理念不同。
老子主張清靜無為,順其自然,無為而又無不為。
孔子主張舉賢任能,德者無為,雖然說是無為,但實際上是克己復禮,以德治民。
但無論是道家還是儒家,雖然名義上都是無為而治,其無為中都暗含有為,只是說法不一樣。
若是自己選到無為而治還好,若是選到有為而治,豈不是要以縱、墨兩家的經義,來駁斥儒家的經義,束手束腳不說,即便贏了也是輸了。
周圍旁觀者聽到木正南的話紛紛表達不滿,指責他怕輸才要更換題目。
木正南絲毫不理會旁人的詆毀之言,看向宋學荃幾人,再次表明態度,要么按自己所說,要么更換題目,否則便認輸不再比試,同時暗暗點出上一輪詩詞比試的題目不公。
陸璟見此,便沖宋學荃點了點頭。
宋學荃會意,便和鄭琛幾人商議一番,決定讓他們辯論有為而治和無為而治。
隨即鄭琛寫了兩個紙條,團成一團,讓兩人抓鬮。
木正南見此便率先上前,來回掃視幾眼后,問鄭琛道:“鄭大人覺得哪個是無為而治?”
鄭琛聞言下意識的看向左邊的紙團,木正南見此便挑了左邊的紙團,打開一看果然是無為而治,于是笑著向鄭琛拜了一拜。
鄭琛見他竟然耍心機陷自己于不義,心中大怒,正要提議重新抓鬮,便被宋學荃止住,若是重新抓取,木正南必然不服,恐怕還會鬧起來。
陸璟無奈的看了鄭琛一眼,也不去拿剩下的那個紙團。
宋學荃見此便問兩人是否準備妥當,兩人皆應是,于是宋學荃便道:“辯論開始。”
隨即看向木正南,示意由他先說。
木正南忙掩飾面上的喜色,率先說道:“無為而治者,圣人敬德之容,修身已德盛,德盛而民化,民化而天下平,即無所為,則人之所見如此而已。”
陸璟見他能說出此話,便知其經義水平不錯,眼下自己處于被動,若是強辯,必然陷入兩難的境地,想到他連敗兩場,求勝心切,于是打算故意示弱,也不用縱、墨的言論,只用儒家經義,辯論道:“既言為政,便非無為,施政在人,人心皆有私,何以無為!”
木正南見他只是反駁自己,也不論證他自己的觀點,知道他顧及名聲,便道:“圣人言施政以德,即政皆本于德,德者,不言之化,自然之治,以無為而為之,有為也如無為也。”
陸璟反駁道:“古往今來能稱有德者歷代可數,既然德未及,無為而治也是空談而已,終是有為而治。”
木正南淺笑道:“為政以德,然后無為,則百姓不動而化,不言而信,所守者便能以至靜而制動,以至寡而服眾,德行不夠者自然被剔除。”
陸璟聞言又駁,木正南則繼續引經據典論證無為而治。
紅樓翰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