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漢人、朝鮮人和蒙古人共同參與的初級市場日漸形成。
由于朝貢與互市為女真部落帶來了巨大的貿易利潤,明廷為了控制女真各部的經濟命脈,開始逐漸以敕書作為女真人參與貿易的準入資格證。
女真人入關朝貢或是進入馬市時,都要將敕書及進貢物品或貿易產品交由相關的官員進行査驗,無印信公文者不得入境,且每份敕書一次只允許一人一馬由指定的“貢道”入關。
因此女真酋長手中敕書的數量,直接決定著貿易規模和部落獲利的多寡。
由于敕書具有的這種特殊功能,所以到了萬歷時期,明王朝就借助敕書來實現分化瓦解女真部族、安定遼東邊防境況的目的。
截至萬歷十五年,明王朝總共頒發給女真各部一千四百九十九道敕書。
這一千四百九十九道敕書的分配當然是不公正的。
譬如明廷之前一直有意扶持的海西女真,就曾有幸獲得明朝頒給的敕書九百九十九道,其中居開原南關的哈達部獲得六百九十九道,居北關的葉赫部獲得三百道。
萬歷十二年,李成梁在設計殺死了稱雄海西未遂的清佳砮、楊吉砮兄弟之后,為了平復開原南北關的舊有勢力格局,不得不出面重新分配敕書,將其中的五百道分配給了哈達部,四百九十九道分配給了葉赫部。
努爾哈齊知道,以當時的情形而言,倘或沒有李成梁在萬歷十二年的這次及時分配,那么葉赫部的清佳砮、楊吉砮兄弟便很有可能在徹底打敗哈達部后,獲得海西女真九百九十九道的全部敕書。
如果清佳砮、楊吉砮兄弟不死,當真要明廷與葉赫部兌現這九百九十九道敕書,那么葉赫部便很有可能在稱霸海西之后,繼而侵蝕建州女真與野人女真,甚至反客為主,逐漸脫離明王朝的控制。
而這恰恰是明廷最不愿見到的結果。
努爾哈齊其實是有一點不平的,明廷總是高高在上,用一種施舍者的姿態在女真社會內部制造不公。
爾后又坐視女真各部為爭奪這不公帶來的利益而自相殘殺,繼而又以一副救世主的嘴臉居中調停,用軍事和貿易這兩種手段在女真社會內部精心構筑出明王朝所希望的利益格局。
作為曾經的被拯救者以及將來的被施舍者,努爾哈齊早已看透了明廷的手段。
漢人就是該講道理的時候他們偏講仁義,該談利益的時候他們偏講道理,要到了不得不講仁義的時候呢,他們便開始談感情了。
所以努爾哈齊絕不在聯姻一事上同李成梁談感情。
他知道這時候千萬不能談感情,一談感情就上了漢人的當了,因此他很直率地同李成梁講道理,
“可兒子手中只有三十道敕書,皆為父親于萬歷十一年時勘發,比起海西之葉赫、哈達,所差數十倍有余,兒子又哪里來的好處可以分給他們呢?”
李成梁慢慢地笑道,
“建州五部你已取其四,這最后一支完顏部,想來你也如探囊取物,朝廷給建州各部頒發的敕書一共五百道,從前由建州眾豪酋分領,如今便可盡歸你有了。”
努爾哈齊一下子站了起來,像是被這筆突如其來的巨大財富給伏擊了。
當年他的外祖父王杲稱雄一時,才不過擁有三十道敕書,且其中只有十八道是屬于自己的,余下的均是通過武力從他部搶掠而來,算不得光明正大。
塔克世和覺昌安死后,由于李成梁的刻意安撫,努爾哈齊變相地繼承了外祖父王杲的那三十道敕書。
整個遼東再沒有人能比努爾哈齊更知道敕書的價值。
搶奪敕書原是不難的,難處在于搶到了之后,還得有本事讓明廷認定這搶來的敕書是合法的、是可以兌現的。
努爾哈齊接連失去了三位親人的性命才為建州換回了三十道合法敕書,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