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念,而置父親安危于不顧。”
在這一刻,他終于露出了一點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的端倪。
小韃子其實是個膽小鬼,只有事涉李成梁之時,他才能展現出特屬于清太祖的英勇。
努爾哈齊的分析當然是準確的,但其邏輯鏈條卻與朱翊鈞心中所想截然相反。
努爾哈齊以為自己不過是一個天子用來打擊李成梁的香餌,犧牲了也無足輕重。
而不想在朱翊鈞心中,李成梁才是建州女真的“附屬品”,若不是歷史上只有李成梁才能牽制住努爾哈赤,他早就革了李成梁的職了。
半瓶子水的偽國師龔正陸這時還沒察覺出努爾哈齊這種一廂情愿式的無畏,
“那淑勒貝勒也不能坐以待斃,如今建州內外交困,倘或淑勒貝勒不信朝貢,那我建州又憑何為繼呢?”
努爾哈齊沉默了,不可否認,萬歷十五年的建州女真在經濟上極度依賴于大明。
現在朝廷不過是揮師進剿了幾次,連撫順馬市都尚未關停,諸申就屢屢越境去朝鮮謀生。
倘或此時與大明交惡,不等明軍再來,建州女真就先因財力不繼而自行崩潰了。
努爾哈齊有些焦躁,
“除了入京朝貢,先生可還有其他法子讓朝廷取信于我?”
龔正陸背過手,裝模作樣地踱了兩步,道,
“既然淑勒貝勒信不過朝廷,那就只能向朝鮮稱臣了。”
同時向明廷和朝鮮稱臣的情況在建州女真的歷史上并不罕見。
朝鮮雖然是大明的藩屬國,但它與宗主國在東北地區的勢力競爭卻毫不軟弱,夾在大明與朝鮮中間地帶的女真各部從明朝建立之初就是雙方爭奪的焦點。
朝鮮李氏王朝的建立,就是因為原先朝鮮半島的高麗王朝因不滿明廷在東北設立鐵嶺衛而出兵挑釁。
結果自知不能與大明為敵的高麗將領李成桂發動兵變奪位,成功推翻了舊主。
李成桂一登基,迅速恢復了朝鮮半島與明廷的宗藩關系。
“朝鮮”這一名稱,就是經過宗主國大明的批準,才正式成為李氏王朝的國號的。
李成桂當時雖然臣服于大明,但由于他晚年偏愛幼子李芳碩,引發了第五子李芳遠的不滿。
經過兩次“王子之亂”后,李成桂痛失愛子又被迫禪位于李芳遠。
而李芳遠繼位后,雖然依舊將朝鮮定位為大明的藩屬國,但并未放棄對東北地區控制權的爭奪。
永樂元年,建州女真胡里改部首領阿哈出接受明廷的冊封,成為建州衛指揮使。
朝鮮生怕明朝在東北地區逐漸加深的影響力會危及自己安全,于是在永樂二年冊封建州女真斡朵里部首領猛哥帖木兒“斡朵里萬戶長”的頭銜,希望借助猛哥帖木兒的力量來抵消阿哈出的影響。
不料,猛哥帖木兒很快就意識到投靠明朝顯然比投靠朝鮮更加靠譜,于是永樂四年,在阿哈出的推薦下,猛哥帖木兒又被明廷封為建州衛都指揮使。
猛哥帖木兒的倒戈很快就引發了帶動效應,東北地區的其他女真部落首領也紛紛表示愿意向明廷稱臣。
于是朝鮮與明廷在東北地區的影響力之爭很快就見分曉,最終李芳遠不得不將東北地區的戰略重點轉向常規軍事防御。
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龔正陸的提議也是“于古有征”,
“今時不同往日,朝鮮為明廷之藩屬,在遼東的影響力早已不復李成桂、李芳遠主政之時。”
“我聽聞自朝鮮國王李昖登基以來,朝鮮亦是內憂外患不斷,必須倚仗大明才得保全。”
“朝鮮在遼東既然再無擴張之力,我建州若向朝鮮稱臣,就等同于向大明示忠。”
客觀而言,在萬歷十五年的國際形勢下,龔正陸的這條“當了兒子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