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翊镠又從李太后手里接過一枚栗子,
“譬如說陸地行商,這商品從腹地運往沿海港口,就需要陸地行商來尋找穩定的貨源,溝通港口與商品生產地。”
“由于先帝在月港開關以后,在浙江不如在福建和廣東那樣前往海外便利,便有許多浙商,在浙江當地買進絲棉、水銀、生銅、藥材后,再去廣州賣給出海的海商或者洋人。”
“然后再從廣州進購洋貨,回浙江賣出,這一進一出,便被南方人喚作‘走廣’。”
“原來先帝在的時候,分明是禁止洋人進入廣州,只準他們在濠鏡交易的。”
“現在‘走廣’的人一多,來廣州的洋人也多了。”
“臣聽聞,那廣州交易會現在變成了一年兩次,每次要持續兩、三個月,相當于洋人最起碼每年要在廣州待上個大半年。”
關于澳門葡萄牙人進入廣州的問題,朱翊鈞是清楚的。
實際上,根據葡萄牙人的史料記載,定居澳門的葡萄牙商人至少在嘉靖三十四年就已經獲得了參加廣州交易會的資格。
但是由于明廷內部意見的不統一,在萬歷六年以前,即使明穆宗已經開放了部分海禁,葡萄牙商人的在華海外貿易,還是被基本限制于澳門境內。
可后來廣東地方政府發現,由于中葡商人在澳門交易,葡萄牙人只需繳納船稅,因此市舶之利基本算是拱手讓與了洋人,明廷獲利不多。
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增加海外貿易收入,廣東地方政府于是決定允許外國商人來廣州進行貿易。
而葡萄牙作為第一個進入中國海外貿易市場的西方國家,自然成為了廣州交易會的主要參與者。
自萬歷六年開始,葡萄牙人被準許到廣州交易,最初廣東地方政府設置廣州交易會的時間,是每年一次。
到了萬歷八年以后,根據航海季風規律,廣州交易會時間又被改為每年春夏二次。
依照葡萄牙商船到達廣州的時間,廣州交易會大約每年春季從一月份開始,主要展銷印度等地的商品;夏季則從六月開始,主要銷售日本的商品。
葡萄牙人在廣州交易會上不僅可以購買到高質量的中國商品,還可以根據海外市場的市場需求進行特別定制,由此賺取高額的利潤。
他們一邊用白銀購買中國市場中珍貴的絲綢、瓷器、珍珠、黃金等商品,一邊又將歐洲的毛織品、印度的象牙和琥珀、南洋地區的胡椒等商品投放廣州市場。
在各國港口的重稅之下,這種海上轉手貿易仍然給晚明的葡萄牙海商帶來了高達百分之六十到百分之九十的巨額利潤。
這也就是為甚么,直到李自成率領農民軍攻入北京城,甚至清軍入關南下之后,葡萄牙人依然非常積極地援助南明小朝廷抵抗其他政權。
可以說,直到明朝正式滅亡前,葡萄牙人通過澳門,始終牢牢地掌握著東方貿易中最大的特權。
朱翊镠將手中的栗子吃進嘴中,
“大半年能買多少貨物?無論是生絲也好,是瓷器也罷,據臣所見,這洋人購貨,一般不是預付定金,就是貸款給供貨商。”
“那些‘走廣’的商人為了迎合洋人的需要,自然會在當地增加生產,專門雇人去紡織或燒造,如此一來,又有不少百姓跟著放棄耕種……”
朱翊鈞忽然打斷道,
“為甚么一定要讓百姓專于耕種呢?”
朱翊镠一怔,但聽朱翊鈞說道,
“南方本來就是兼并不斷,流民過剩,他們若有個一技之長,跟著‘走廣’商人紡織燒造不是很好嗎?”
“倘或朕掌握了海貿,也一定不會非要把這些人給換走。”
李太后剝著栗子開口道,
“皇上或許并沒有這份心思,可真到了那個時候,卻也不一定能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