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于地方黃冊,因此對國家也就不再承擔納糧當差的義務,而專門為莊主耕佃,繳納地租,勞役,人身上徹底淪為外戚的農奴。
鄭貴妃提醒鄭國泰“吃租不可太過”,指的就是這一類由投獻而來的、處于灰色地帶的農奴。
“朝廷禁‘投獻’也禁過許多次了?!?
鄭貴妃進一步叮囑道,
“外臣們‘受獻’自讓他們受去,咱們家能夠吃喝就得了?!?
鄭國泰點點頭,道,
“咱們家對底下的莊仆算是好的了,其余有些人家,同是皇親貴戚,對付起農戶小民來,竟比外臣還壞?!?
“太祖爺當年定下‘永不起科’之規,原是為鼓勵開墾、體恤民力,誰曉得現在卻被這些人鉆了空子?!?
“見到小民的無糧白地,便誣為非法占種,看得農戶開墾出來的肥田,又胡亂指其為‘荒地’,反正其中一派烏煙瘴氣?!?
“咱們家的道理是很清楚的,只要不來占咱們鄭家的地,其他人家的家事,咱們一律不去多管閑事?!?
“永不起科”是朱元璋在明初建國之后定下的規定。
當時為了盡快恢復農業生產,解決軍隊的供給和糧稅問題而實行屯田政策,鼓勵農民墾荒。
對無地農民每人分給十五畝地和二畝菜地,有余力額外墾荒者,其在定額以外所墾之地免收租稅。
按照明初朱元璋所設計的制度,這條規定實際是提高自耕農開墾積極性的。
但是自宣德年間以后,不但額外墾荒者都陸續起科征稅,一些勛臣、外戚還開始利用朱元璋生前定下的這條詔令爭相占奪小民手中的肥沃田土。
具體實踐方法就像鄭國泰說的一樣,不是指使家奴誣陷小民非法占種,就是將農民手中的墾田強行認指為荒地。
一旦這些向朝廷繳納租稅的成熟田地被外戚們妄稱為“荒地”,就能利用朱元璋“永不起科”的規定向皇帝請乞土地,這些土地上的租糧也就自然進入外戚們的腰包。
由于“開墾荒地”可以“永不起科”,所以這種占奪方式格外受到晚明皇親貴戚們的歡迎。
到了成化、弘治之后,這類土地連同大量荒山、河灘、湖泊,幾乎都已經被各路權貴掠奪盡了,甚至已經出現了權貴們為侵奪田土發生內部糾紛的現象。
鄭國泰知道鄭貴妃就怕這一點,皇親國戚們爭訟土地,地方官府和三司一般是不會出面的。
一旦出了甚么影響不好的大事,最后負責調解爭端的還是皇帝。
鄭貴妃道,
“有爭端、起爭議的事兒,咱們家最好都別去做。”
“當年孝宗皇帝的孝康張皇后如何?她父兄昌國公當年又如何?”
“先有六宮盡廢之寵,后有迎立世宗之功,最后還不是革爵謫貶、西市被斬?”
鄭貴妃說的是明孝宗一生唯一的愛人張皇后。
張皇后的父親當年被封壽寧伯,后來又晉為壽寧侯,張皇后的兩個兄弟張鶴齡、張延齡仗著自己長姐是皇后,在宮外橫行驕肆,屢奪民產,多次犯法,為御史彈劾。
明孝宗在世時,還能使這兩兄弟有所收斂,然而張巒一死,后來正德年間,張鶴齡襲爵升任太傅。
明世宗即位時,因有迎立皇帝之功,又加封為昌國公。
然而嘉靖八年時,明世宗盡革外戚,下詔明旨外戚爵位不得世襲,張鶴齡兄弟亦在革除之列,因橫行不法,嘉靖十二年坐事下獄論死。
當時有大臣為張氏兄弟爭諫,明世宗不得已,命長系獄中,
嘉靖二十年其長姐張太后駕崩,張延齡隨即便在西市被斬,張鶴齡也在獄中病亡。
鄭國泰笑道,
“張氏兄弟壞就壞在孝宗爺賜給他們家的那幾家店鋪上了,與民爭利者大多沒有好下場,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