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或晚明的皇帝要組建一支天子禁軍,那希望就在御馬監上。
倘或司禮監與內閣對柄機要可稱為“內相”,那么御馬監與兵部及督撫共執兵柄,便稱為內廷“樞府”。
從制度層面而言,御馬監不但在軍事上掌管內廷養馬勇士和四衛禁軍,可與京營分庭抗禮,在經濟上又控制著全國主要的牧場、皇莊、皇店。
如果說駐扎京畿地區的京營,匯集了全國范圍內的驍勇精銳之師。
那么御馬監節制的內廷勇士營和四衛營則可堪稱是精銳中的精銳。
御馬監在洪武朝設立之初,原本僅職掌“御馬及諸進貢并典牧所關收騾馬之事”,在辦差的過程中需要大量的養馬、馴馬人員。
而在當時諳習馬技者不是專業軍戶,便是內遷的游牧民族,從而逐漸形成了一支頗具戰斗力的養馬勇士部隊。
這批禁軍既不聽命于五軍都督府,也不隸屬于親軍指揮使司,直接由內廷的御馬監統領。
這批禁軍在宣德年間的編制為三千一百人,故官名為“羽林三千戶所”。
兩年后,又以此為基礎,充實京軍各衛養馬軍士及原神武前衛官軍,組編成騰驤左、右衛,武驤左、右衛,統稱“四衛軍”。
景泰及成化時,京軍三大營被改編為團營制,騰驤四衛的勇士和精壯的旗軍被抽調,另外組建勇士營和四衛營,在四衛指揮使中挑選坐營官。
兩營在弘治、正德時多達四萬余人,后經多次整頓,定額為六千五百余人,一直由御馬監統領。
既然被稱為禁軍,其戰斗力自然難以小覷。
在正統末年的“京師保衛戰”中,由御馬監提督的四衛勇士、旗軍在彰義門主動出擊瓦剌軍,殺傷甚眾,建功不小。
天順五年,曹吉祥及其養子曹欽在京師發動兵變,承擔平叛重任的還是這支由御馬監統領的四衛營勇士及旗軍。
而且最重要的是,御馬監的存在,是皇帝唯一能繞過外朝,對親軍進行控制的直接途徑。
雖然御馬監所藏之兵符、火牌也須經過兵部、司禮監、兵科的簽發才能有效,然而御馬監隸屬內廷,身份特殊,往往可以順利地通過上述的繁文褥節,迅速調兵通過各地驛站,無須額外的勘合。
在這一點上,朱翊鈞有兩個直接的例子可以借鑒。
譬如永樂年間,明成祖駕崩之際,御馬監宦官海壽就是憑借這樣的特權,持遺詔從榆木川奔赴京師,馳告當時的皇太子朱高熾即位,避免了諸多隱患因素。
再譬如明武宗在位期間,之所以每每能夠快速集結一定數量的部隊,屢次御駕親征,同樣也是依賴于御馬監內侍的持節調兵之權。
有這樣一支兵士效死命、將領效死忠的內廷禁衛軍,理論上而言,足以抵抗各種可能發生的叛亂。
而且萬歷皇帝的御馬監太監理應是明朝歷代皇帝中忠誠度最高的一個。
當年山西平陽府人李偉遷居北京之后,將長女送入裕王府為宮人的同時,還將三子李文松送入了宮中為宦官。
萬歷皇帝登基之后,不但李偉本人獲封武清伯,李太后的三個弟弟也均被授予官職,李文全、李文貴俱升為左都督,李文松升任指揮使并進御馬監太監。
和鄭國泰這個正處于競爭狀態的“預備國舅”比起來,李文松倒是實打實的真國舅。
朱翊鈞想到這里才發現,李太后對自己娘家人的厚待可比鄭貴妃的規格高多了。
晚明的御馬監不但負責掌管內廷禁軍,許多重要的軍事差遣,比如出鎮外地為鎮守中官、監軍中官,也都由這些經驗豐富的御馬監宦官承擔。
尤其至成化、弘治以后,除了南京等處的守備太監為司禮監專屬“外差”,其余鎮守、監槍中官基本源于御馬監。
李太后一面拉攏張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