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乾隆四位皇帝為曹化淳對崇禎皇帝的忠心所感動,因此極力為曹化淳平反,這種說法我認為是極其可笑且相互矛盾的。
首先來看《明史紀事本末》,這本史料的編撰者是順治四年的進士谷應泰,藉張岱《石匱藏書》與談遷《國榷》﹐廣稽博采,成書于《明史稿》和《明史》之前。
這本書成書之后,順治十七年時,谷應泰因此遭到御史黃文驥彈劾,指斥書中有違礙之處,后經朝廷查閱,書中尚無不妥之處,后選入《四庫全書》。
再看《國榷》,它的編撰者是談遷,從天啟元年開始編著,順治四年時全稿被竊,于是又發憤重寫。
順治十年時,談遷應弘文院編修朱之錫邀請,攜稿赴北京,訪問前朝遺老、皇室、宦官、降臣等,閱讀公家檔案,重新校訂,以三十余年編成《國榷》一書,署名“江左遺民”。
然后再看《明季南略》,它的編撰者是計六奇,他家境清貧,二次鄉試不中,康熙二年后以教學為業,并開始撰寫《明季北略》和《明季南略》二書。
為了編寫明朝遺史,計六奇曾先后前往江陰、蘇州、揚州、六合、鎮江、通州、桐城等地實地考察。
二書資料來源廣泛,單是標明出處的史料就有《野乘》、《野記》、《遺聞》、《國難錄》、《史略》、《甲乙史》、《幸存錄》、《無錫記》、《無錫實錄》、《江陰野史》、《閩事紀略》、《安龍紀事》、《粵事記》等七十余種。
最后是《甲申傳信錄》,編撰者是錢士馨,因為他晚年在北京,親眼目睹李自成進京,所以記載的都是他本人親見的,抑或是作者聽相關事件的親歷者講述的史實。
那么問題來了。
我想問一問讀者大大們,他曹化淳一個前朝的太監到底有多大的能量,
能讓順治進士谷應泰、江左遺民談遷、教書先生計六奇,和闖軍進城親歷者錢士馨,
分別在順治十五年、康熙二十二年、康熙九年和順治十年不約而同地一起污蔑他呢?
而且谷應泰的那本《明史紀事本末》后來是被編進《四庫全書》的。
倘或順治、康熙、雍正、乾隆當真像表面上一面為曹化淳一而再、再而三地平反,一面屢次給曹家后人皇恩殊榮。
那為甚么在“文字獄”最厲害的康雍乾三朝,都沒有一位皇帝下令銷毀明末清初史料中關于曹化淳開門迎闖軍的“不實之詞”呢?
再說回《武清縣志》,我認為乾隆七年編撰的這本縣志如此美化曹化淳是有原因的。
一是因為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特有的宗族制度,會讓一些地方在文字記錄上特別優待美化一些名人。
包括現在的一些網頁地方志也會有這種現象,在寫到自己家鄉的名人的時候,即使這個名人在正史里面是一位名聲不大好的奸臣,但是地方志依然會挑這個人好的一面寫。
二是因為曹化淳雖然是個太監,但是他那個曹氏家族在清朝受到了康熙皇帝的優待。
比如曹化淳的次兄,曹化雨的后人曹傳,就與康熙皇帝關系匪淺,甚至康熙出行到了武清地界時,也會與曹傳見面。
曹傳的兒子翰林院編修曹涵也受了康熙皇帝的重用,后來雍正元年還當上了《大清一統志》的纂修官。
而且康熙皇帝還曾經親筆題匾贈予曹家,被曹家奉若傳家之寶,懸掛在了曹家祖墳前院的大門口,以此來彰顯曹家的圣寵。
由于那塊匾額是康熙皇帝所賜,其權威性在清朝無與倫比,許多官員途經武清縣時,都要下馬拜匾。
后來曹涵當上了清朝的官之后,還重新選址,在武清縣東馬圈鎮附近占了一片約一千畝土地,作為曹家墳瑩,當地稱之為“曹墳”。
而且曹氏家族不但兒子在清朝都有出息,女兒也都嫁得很好。